青少年身心健康引社會關注 明愛籲校方加強關注學生情緒

青少年問題敲響社會警鐘
近年,青少年抗壓及身心健康問題敲響了社會的警鐘,教青局、衞生局、社工局聯同中華教育會、天主教學校聯會及明愛生命熱線等於2021年成立了「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下簡稱「小組」),加強對在學青年的支援,但青少年情緒壓力及自殺個案仍令到社會費煞思量。明愛總幹事潘志明表示,近年「小組」對處理學校的青少年問題有一定幫助,疫後處理青少年情緒的工作亦有增加。他希望,除了令更多團體參與「小組」工作,也要進一步加強校方對學生情緒的關注,令需要服務的學生獲得更適切和適時的輔導服務。
「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各小組成員已積極落實執行小組的85項防控、實務及宣導工作,並一致共識將繼續共同部署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透過協調機制聯手以線上線下多渠道方式,加強向社區宣傳關愛同儕的正向信息,並共同合作開展學生身心健康的各項工作,為青少年做好「健康守門員」。唯近年學生(青少年為主)的情緒壓力問題以及因此引起的自殺行為仍值得各界關注。潘志明表示,近年「小組」對處理學校的青少年問題有一定幫助,明愛在疫後處理青少年情緒的工作亦有增加。他指出,生命熱線2023年接獲的約1萬宗電話求助中,有自殺念頭的求助者比例有增加,同比增加35%,當中以10歲以上、20歲以下的青少年增長比例最高,其次為20至30歲、30至40歲。
他反映,青少年問題以精神情緒問題為主,雖然生命熱線2023年接獲的電話數目比2022年整體有減少,但有自殺念頭的求助者有增加,這點值得社會關注。
冀青少年為自身情緒「量血壓」
至於青少年的精神情緒問題成因,潘志明指,除了學業壓力,與人際關係、抗壓能力等都有關係,在疫情結束後,部分青少年在上述方面都承受不同的壓力,引致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有所增加。他建議,青少年對自我對情緒壓力「量血壓」,進行壓力測試,評估及了解自身的精神、情緒和壓力等情況,遇到問題時,除了找傾訴者,亦可以主動尋找適切的專業輔導。
潘志明又呼籲校方,包括教師在內,要加強關注學生的情緒,以便作出適切和適時的跟進、輔導等,並指學生或會憂慮尋求情緒輔導時,影響到老師對於其的操行評分或學習評分,故建議教師若發現學生有情緒問題及有壓力輔導需求時,可轉介至駐校學生輔導員跟進,相信此有助減低學生的心理負擔,提升輔導成效。

倡加強外僱在澳的支援服務
另外,潘志明反映,除了本地居民,外僱的支援工作同樣需要加強。他反映,外僱在澳工作期間在多方面都承受壓力,而且言語不通,遇到困難或需要輔導工作時會遇到困難。他並反映本澳民間團體有為外僱開設輔導或支援的服務都不多,尤其如印尼、緬甸、印度等少數語種的族裔,由於溝通上有障礙,尋求社會服務更容易受到限制。
潘志明建議政府加強對外僱的情緒支援服務,若民間團體有提供相應的服務,都可以更多地向社會宣傳,令居民、外僱需要尋求有關服務時可以主動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