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活化需政府政策資源傾斜 坊會冀政府加大扶持及推消費券

新橋坊會冀透舉辦節慶和多元活動為區內引流

疫後本澳經濟及旅遊整體復甦理想,但因居民旅客的消費模式等因素不斷發生改變,經濟復甦出現不均衡情況,旅遊區客似雲來,民生區則人流和生意冷清,例如新橋區,儘管區內坊會已努力開展活化工作,但收效甚微,疫後新橋區比疫情期間更蕭條。新橋坊會表示,政府活化舊區方面,不能只著重8大片區而忽略其他舊區,冀政府在政策資源傾斜,扶持其他舊區進行活化,包括加強網上舊區宣傳和資助舊區活動,把旅客分流到不同舊區;同時建議向居民,甚至旅客派發消費券,帶動舊區消費。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在入境旅客人次同比上升近4倍的帶動下,2023年全年旅客總消費(不包括博彩)較2022年增加近3倍至712.5億元(澳門元,下同),與2019年對比亦增加11.2%。留宿旅客(601.8億元)及不過夜旅客(110.7億元)的總消費分別錄得3倍及2.4倍的按年升幅。

2023年全年旅客人均消費為2,525元,與2019年比較上升55.3%;與2022年比較則按年下跌20.8%,主要是2022年本澳仍是內地免隔離境外旅遊目的地,內地旅客來澳購物以及對中高端消費品存在需求,令人均消費的比較基數較高。2023年全年留宿旅客(4,230元)及不過夜旅客(791元)的人均消費較2022年分別減少29.6%及21.7%。在旅客的消費類別方面,人均購物消費(1,219元)及餐飲消費(478元)按年分別減少42.3%及2.1%,用於住宿(647元)及交通(101元)則分別上升50.9%及36.6%。

新橋疫後更蕭條冀搞夜市引流

疫後經濟復甦理想,但自從恢復正常通關後,居民周六、日和節假日外遊,「澳車北上」下,民生區人流冷清,商戶生意淡靜,加上業主加租,不少商戶「大呻」經營困難,「慘過疫情時」,也有店鋪「捱唔住」選擇結業,空置商鋪在各區隨處可見,有地產業界人士估計,單是澳門半島就有至少700間空置鋪位。政府提出發現社區經濟多年,但成效不彰,主要在於沒有具體計劃,去年終於公佈由政府和六大博企攜手推動,8大片區活化計劃,然而除了福隆新街,其他片區活化計劃沒有具體落實時間表,可謂「得個講字」,成效亦成疑。

空置商鋪隨處可見

如何引旅客入區,促進消費及盤活社區經濟,一直是社會和政府研究課題。今年政府施政報告又提出,政府將持續致力盤活社區經濟,帶動中小企提升質與量的發展,新橋區坊眾互助會副會長潘鈫亮表示,政府和博企對8大片區投入較多,其他例如新橋這類舊區,難以吸引遊客入區和促進消費。經過疫情3年,不少民生區商戶普遍經營困難,今年由於大環境未有改善,非旅遊區商戶可能更加困難,單是渡船街,就有11、12間商鋪仍處於空置,疫後新橋區比疫情期間更蕭條。據商戶反映,今年非旅遊區生意差,較去年同期少三成生意額,結業率高。為此坊會計劃在蓮溪廟前地,每逢星期五、六、日設夜市,希望社區內活入活力;同時正積極聯絡區內商戶,希望幫助他們宣傳,引流入區。

(左起)蘇榮安、潘鈫亮、雷志江

活化舊區要全盤規劃且「接地氣」

活化舊區提出多年,但一直以來政府多流於美化環境和街道,如何才能真正為社區經濟注入活力?潘鈫亮指出,活化澳門各區,就要做到「區區有特色」,才能吸引遊客入社區消費。新橋、下環、北區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老店,文化歷史、旅遊景點,惟社團、坊會資源有限,單靠社區自行推動舊區活化較為困難,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資源方面有所傾斜,活化舊區方面要有全盤規劃,按各區特色發展社區經濟,加強網上舊區宣傳和舊區活動資助,把旅客分流到不同舊區。

潘鈫亮認為,政府制訂活化計劃要「接地氣」,事前要與區內商戶和社團溝通,彼此作出支持配合,共同努力方能把活化工作做好。

倡向居民旅客派消費券刺激內需

「澳車北上」是造成民生區生意差「原兇」?潘鈫亮直言,「澳車北上」政策受市民歡迎,是澳門主動融入大灣區生活措施之一,澳門自身需要因應時勢改變作出調整,才能不斷進步,「澳門要融入大灣區,自己要不斷進步,我哋係需要政府支持,但唔係要等政府救濟!」他又建議政府再推消費券計劃,向居民派發消費券,以向每名派發5,000元消費券為例,政府公帑支出也只是30億元左右,但可拉動3倍經濟成數,帶動內需。

新橋坊眾醒獅賀新歲副主任雷志江則認同政府可研究推消費券計劃,甚至當局可參考香港做法,向旅客派發消費券,但需設引導性消費。

政府引流入舊區方面欠規劃

雷志江提到,政府在吸引旅客來澳做了大量工作,但對引客落區方面,一直沒有全面規劃,以致旅客集中在新馬路、大三巴;現時政府在舊區活化方面則只偏向8大片區,新橋的廟宇文物區歷史悠久,有土地廟、蓮溪廟、石敢當行台等;澳門四大會館當中,有兩間位於新橋,一是工羡行會館,一是泥水行會館。而且節慶活動亦不少,有傳統步行區,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為何不能將旅客引流到新橋區呢?

新橋廟宇文物史悠久,有土地廟、蓮溪廟、石敢當行台等

他又指,現時每日有大量遊客到訪大三巴牌坊後,會經鏡湖馬路、西墳步行到塔石廣場,倘若政府在旅遊路線方面做好引導工作,並加強對新橋區資源投入,便可引導旅客走進新橋區。「澳車北上」每日只有2,000輛車離境,但每日關閘口岸則有數以萬計旅客入境,如何把人流拉到舊區是政府重點工作,因為有人流自然就會帶動消費。他亦認同有地產業界建議,政府可推出政策吸引外來投資者到舊區投資發展,他謂:「唔一定要投資移民,可以在舊區投資就畀啲福利佢哋模式」。政府在引資方面可設一些專業性引導,以免生意種類太過單一。

坊會建議政府透過旅遊路線規劃引導遊客由大三巴到新橋區

新橋區坊眾互助會副理事長蘇榮安補充指,政府希望把澳門發展成為「區區有特色」,但各區發展並不平衡,「政府支持係有但唔足夠」,疫後居民普遍有外出消費心態,旅客湧入澳門但又落不到舊區,是造成舊區經濟蕭條主因,希望政府加快其他舊區活化工作。

坊會指舊區活化需政府政策資源傾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