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醒獅

舞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獅有南北之分,玩的套路不同,造型也有區別。廣東南海是南獅的發源地,由明代開始,舞獅就成為南海民間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2006年,「南海醒獅(廣東醒獅)」被列入廣東省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廣東各地有近千隊的醒獅隊伍,他們紛紛走出南海,參加國內外的舞獅競賽,屢獲殊榮。

醒獅於2006年被列入廣東省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考究,舞獅原名「瑞獅」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之後產生了南獅、北獅之分,興盛於宋朝。後來,發展至明代,當時發生瘟疫,舞獅具強身之效,並成為驅病的儀式,但「瑞」的廣東發言和「睡」字同音,廣東人於是將「瑞」字改為「醒」字,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於是所有南方舞獅都稱為「醒獅」。目前,廣東境內主要分佈市鎮都有醒獅隊,而規模較大節慶、開張儀式,都少不了醒獅的環節。幾百年來,醒獅發展了一套特獨的文化,由獅子的製作、裝飾、舞獅的究套路、音樂等,都具有深厚且特獨的文化。

南獅獅頭製作是傳統文化集合體

南獅製作結合了綁紮、糊工、著色、圖案、裝飾等傳統中國工藝。其中,紮作可以分為紮、撲、寫、裝四大工序,即用竹篾編紮獅頭的骨架,叫「紮獅箔」;再用柔韌耐磨的紗紙蒙在獅頭上。這道工序叫「撲紗」,上完紗紙後通常還要加一層布,以保獅子頭的結實;之後開始「著色」和描繪圖案。著色是按照模子的輪廓把整個獅子頭的面部畫出來,色彩方面注意突出強烈的對比,多以黑白、紅綠、金銀等顏色相配。最後貼上眉毛,耳朵、眼睛等裝飾,安裝上頭鏡、成球、銅鬚等。

南獅獅頭著色按照漢代三國時期的劉關張的歷史事跡,分為文獅和武獅兩大類,文獅以劉備、關羽作臉譜,關公獅以紅色為主調;武獅以張飛作臉譜,以黑色為主調。

醒獅套路方面,醒獅者多為學武術的青年人,他們會從基本功學起,學拳,學棍,學刀、槍、劍、戟,也學打鼓。每一個醒獅套路,都有固定的程式,由表演場合的需要決定。醒獅套路可以歸納出有下面幾點:見物必疑、見青必喜、見紅必驚、見柱必咬、見水必戲、見橋必探、見台必望。根據這個「法則」,醒獅者演繹出各種優美靈活的動作,例如:嚼青、醉青、過橋等,部分地區還加入「大頭佛」(頭戴面具的演員),表演戲獅動作,增加樂趣。 醒獅的音樂主要是獅鼓配合鑼鈸,成為獅舞的指揮系統,起著襯托氣氛的作用,醒獅動作配合演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