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多方面推動科普教育 今年中小校課將增人工智能內容

(左起)劉冠華、鄭錫杰、余漢生

特區政府正推動「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當中包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配合「1+4」產業策略,教青局多方面推動科普教育,包括計劃今年落實在小學、中學的資訊科技科中,必須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課時,教授人工智能或編程內容,以加強學生有關人工智能、編程方面的知識素養,同時會陸續開展教師資訊科技培訓。

教青局課程發展及評核處處長鄭錫杰、澳門科學館董事兼執行委員會委員余漢生、培正中學創新科技主任⁠劉冠華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科普教育。

鄭錫杰表示,特區政府推出「1+4」經濟適度多元策略,教青局履行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施政理念,從政策方面、課程教學、資源投入、智慧教育、科普等多方面推動科普教育。課程教學方面,大力推動科普教育,加強學生知識素養,包括人工智能、編程等知識素養,希望借助課程,培養澳門科普人才。為此,去年當局開展了修訂「課框」和「基本學力」工作,課程方面針對資訊科技科希望加入人工智能和編程相關內容。

他透露,初步規劃會在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資訊科技科,必須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課時,教授人工智能或編程內容。當局同時會修訂「基本學力要求」中有關學生基本學力要求的素養,當中要求涵蓋人工智能和編程內容,增加有關核心素養,他預計今年落實並實施,同時陸續開展教師資訊科技培訓,讓教師在「課框」落實前掌握相關教學和有所準備。資源方面,教青局會透過教發基金支援老師、教學設備、課程開發、培訓等。

對於增加人工智能及編程內容,會否壓縮其他課程、加大學生壓力?鄭錫杰表示,課程微調但不會大幅調整整體課時,只在原有的資訊科技科作適當調整,現時「課框」已予學校開設課程的彈性,較多科目只設課時下限,有空間因應學校特色開展校本課程。是次修訂是為符合需要,加入未來發展必備的素養,不會造成學生太大壓力。

余漢生表示,科學館是大灣區唯一獲得「雙基地」殊榮的科技場館,重視館校合作工作,利用科學館資源協助學校開展科普教育。2012年開始推出「館校合作—走進校園」計劃,透過與全澳各中小學共同合作,以提供更多的資源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認識,鼓勵學生透過實踐及操作體驗,激發學習探索的潛能,提升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及創意思維;去年更推出「青年科技村」科創人才培養計劃,及早發掘和及時培養科技領域的人才,館方希望通過聯動各大專院校、科技社團、企業,為學生提供培訓。

他表示,館方亦更新多個展品,去年科學館入場人數約66萬人次,接近回復至2019年水平。其中本地人入場率增加約7%,增至47%。

劉冠華表示,透過教發基金支持,增加科普教育設備及開展師資培訓。他又提到,有同學參加「青年科技村」後,透過參訪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不同企業,及早了解自己志向,他認為有助政府加強培養更多理工科人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