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睇病難?衛生局透大數據監察縮就診輪候

公共醫療輪候時間長,居民「睇病難」一直為社會詬病,議員促請政府推出措施縮短病人輪候時間,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回應稱,衛生當局已參考新冠疫情經驗,運用大數據監察急診、專科門診及衛生中心等輪候時間,並調配人手支援,減少病人在急診輪候時間。

議員顏奕恆昨日在立法會大會上向歐陽瑜反映居民「睇病難」,希望政府縮短輪候時間,又促請政府介紹澳門協和醫院的運作準備、人手招聘和科大醫院離島急診站的搬遷事宜,以及說明打造「體育之城」和「演藝之都」的規劃。

歐陽瑜表示,衛生當局參考新冠疫情經驗,透過運用大數據減少市民就診輪候時間,其中,若急診輪候時間逾120分鐘時或急診病床使用率達至警戒線,局長和院長等會收到通知,即時調配人手或內部病床,減少居民輪候就醫時間。如急診病床需求大增,達臨界線時,同樣局長或院長會有相關警號提示,以便調配內部病床及人手作支援。
歐陽瑜直言,政府醫療一定需等候,但會盡量縮短輪候時間,現時政府專科門診平均輪候時間縮減至3.6周,但中位數約1周多些,即超過1半病患在1周或2周內完成專科門診。而涉及緊急的情況則可即時提供跟進服務,例如晚期腫瘤、嚴重精神病患等。
疫情期間每年抗疫開支10億
專科初診輪候時間縮至平均3.6周,議員林宇滔關注有哪些專科的輪候時間長。他並擔心明年醫療開支較往減少2.3%,會影響醫療服務。歐陽瑜介紹指,部分專科,如眼科及骨科的輪候時間較長,大約10周,但認為時間可以接受,有4個專科輪候時間為4至8周,另外有14個專科的輪候時間在2周內。衛生局會續努力,盡量減少輪候時間。

歐陽瑜又表示,因近年老齡人口增多,眼科患者尤其需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增多,因此眼科的輪候時間長,約為10周,但白內障並非十分危害,因此認為輪候時間可以接受,眼科及骨科的初診輪候都會控制在10周內。 醫療開支方面,歐陽瑜透露,疫情期間平均每年的抗疫開支約10億元,衛生局每年預算約90億元,但實際開支約80億元,衛生局明年略減預算,希望藉此提高使用率,同時已要求局方不能為使而使,隨意浪費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