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現代經濟體系的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研究(1)
一、緒論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區域的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東高速發展的主要經驗是抓住經濟全球化、發達國家經濟轉型的機遇,利用豐富的勞動力,借助港澳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產業,並由港澳銷往世界各地,在這一進程中,粵港澳大灣區逐漸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合作關係。當前,由於珠江三角洲內地九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城市間更多由合作發展為平等競爭的關係,港澳的優勢地位逐漸消失,香港由改革開放初期的領跑者,成為現在的並跑者。當前,香港的支柱產業為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專業服務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這四大產業吸納了香港約178萬個就業崗位,是香港經濟支柱所在。但是,香港這種經濟結構存在很多問題。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香港過早脫離了實體經濟,製造業只佔該地區GDP的1%左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前店後廠」的合作關係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融合,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推動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世界其他著名的大灣區為對照,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現代經濟體系中的優勢與劣勢,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主要障礙,提出從多個方面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一體化的大市場,提高大灣區的創新能力,加速大灣區的產業升級轉型,打造大灣區工業4.0,同時,發展第三產業,注重綠色環保,改善民生,擴大開放,利用全球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來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策略。
作者:
林學軍 暨南大學教授、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
俞潔 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國際商務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