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三議員促政府加大民生保障 倡向長者增發一期敬老金調升養老金

民建聯三議員指經濟未恢復促政府加大民生保障

在過去一個會期,民建聯三位議員共接到5,836宗市民求助個案,接獲的求助個案中,包括反映物價持續上漲,對家庭經濟帶來負擔;營商環境變化,部分中小微企壓力大;部分居民收入下降,疫情失業再就業遇到困難等。三位議員認為,特區政府要為民解憂,加大民生保障,他們建議延續「還息不還本」政策實施時間,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向長者再發多一期敬老金,以彌補沒有央積金7,000元注資的缺失,同時呼籲政府調升養老金、殘疾金、援助金,以及落實官員問責制度,回應社會訴求。

民建聯三位議員昨舉行會期工作總結會

議員施家倫、宋碧琪、李良汪昨於民眾建澳聯盟會址,舉行第七屆第二會期立法會工作總結。在過去一個會期,一共接到5,836宗市民求助個案,其中跟進完成個案2,918宗,需要持續跟進的個案有645宗,各類諮詢個案2,273宗。

從接獲的求助類別情況來看,主要反映物價持續上漲,對家庭經濟帶來負擔;營商環境變化,部份中小微企壓力大;部分居民收入下降,疫情失業再就業遇到困難。這些情況都反映,現時澳門經濟環境雖然有所好轉,但目前大部份市民收入水平還未恢復,居民的生活壓力大,整體消費力有所減弱。這些訴求,他們高度關注,在立法會、各種不同的渠道向政府反映,督促政府要關注居民、老百姓的工作就業,要千方百計穩經濟,保就業,提升大家的收入。

施家倫

施家倫表示,以往房屋事務、養老、民生民政等類別的求助有所變化。房屋事務方面,過往是開隊慢,申請時間長,近期比較多反映的反而是社屋的環境和質量問題。一些舊的社屋使用了較長年份,墻壁掉灰、渠道堵塞、環境較差,希望政府要加以留意,做好相關的修繕工作;長者方面,除了關注7,000元的二重社保注資之外,雙老、獨居長者輕生的情況有所增加,長者孤獨感和心理情緒問題值得關注。另外,亦有許多市民反映,區內的休憩設施不足,希望政府用好長期丟空的閒置土地。

倡推產業母基金設全民共享機制

施家倫表示,發展經濟,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產業發展需要資金、人才、政策各種養分。政府近期推出了適度多元政策規劃文本,政策方面有所行動,然而,在資金方面,他認為是力度不夠,需要更大力度,加快建立產業引導基金。為此,近期他們會提交辯論動議,希望政府加快設立本澳多元產業發展的母基金,特別是要設立盈餘共享的機制,讓居民將來可以有機會分享到多元發展的成果。

他說,現在很多產業引導基金,合肥的基金、淡馬錫基金等都一直在做,而且都做得很好,再加上,澳門現時處於關鍵期,必須要加快引入具有資質的基金,才能夠加快推動澳門多元產業發展,他們冀透過提起辯論,推動政府加快行動。

冀延續「還息不還本」實施時間

施家倫又提到,收到不少中小企反映,雖然今年開放以來,博彩毛收入、訪澳旅客等都有所上升,但社區旅遊成效不大,加上本澳通脹持續,元氣還未恢復,今年底到期的「還息不還本」政策將會成為「壓倒中小企的最後一根稻草」,造成「倒閉潮」,希望政府要積極溝通,延續「還息不還本」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這個時期。

同時,澳門非博彩元素方面,現時政府雖然有積極拓展,但很多方面,中小企業都無辦法參與其中,澳門作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社會環境,我們促請政府應該要用好本地的中小企業,為他們提供傾斜性的政策支持,建立對中小企業的優先採購計劃,讓中小企業有參與的角色。

促重啟7,000注資和調升養老金

日前,行政長官在答問大會上預估明年仍是赤字預算,相信注資的機會低。施家倫直言,政府按照預算盈餘特別分配機制,但對於長者來說,減少7,000元的生活費用,相當於每月減少近600元的情況下,確實有一定的影響。他建議,向長者再發多一期「生果金」,以彌補相關的缺失,相信社會對此不會有太大的異議。作為特區政府,更加要為民解憂,加大民生投入,推動財政量入為出,做好PIDDA鋪排,爭取盈餘財政,重啟7,000蚊注資。

另外,現時不少長者朋友反映每月不足5,000元的養老金,根本無辦法應付日常生活,「燈油火蠟」,樣樣都是支出。因此,他們都多次促請特區政府應該要全面檢視現有的安老政策,為長者提供更堅實的退休保障及改善生活水平。特別早前行政長官都表示公務員薪酬要調,會交由公務人員薪酬評議會研究,在此,他們強烈呼籲,民生保障不能少,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應就長者養老金問題,加快開會研究,盡快調升。

宋碧琪冀加快夾屋興建助青年上樓

宋碧琪則表示,「居者有其屋」是澳門居民普遍的美好願望,住屋問題是澳門民生建設的重中之重。現時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快夾屋的興建,讓青年人能早點上樓安居,當然,社會對現時夾心房屋的需求意見不一,但這不應該變成特區政府拖慢夾屋建設的理由,反而在建設部門的人力資源條件允許下,要加快興建的步伐,讓居民安居有期,才能讓社會進一步增加對政府的信心。

宋碧琪

她並建議特區政府要因應社會及市場的發展變化,重新檢討現有的房地產政策措施,參照其他城市可適當放寬減免購買二套房加徵5%的印花稅措施,以助居民改善生活質量。

支持調升最低工資助居民增加收入

宋碧琪又指出,居民的收入增加才是提升生活質素的最前提。特區政府提出未來要進一步增加最低工資,並要推動公務員力薪、呼籲大企加薪,這些是有利於提升居民收入。但不能遺忘的是澳門弱勢群體,尤其長者、殘疾人士、低收入居民,這些更需要特區政府在財政安排上得到重點關注,為此,他們建議特區政府要積極推動調升養老金、殘疾金、援助金等,幫助更有需要的居民增收抗通脹、緩壓力,以進一步提升生活水平。

她又提到,現時本澳正處於疫後復甦穩定上升期,特區政府應轉守為攻,該出手時再出手,穩住市場經濟及保住居民就業,刺激經濟內循環,才能更好佈局外循環。

李良汪:推動重大工程前應先聆聽民意

李良汪關注近期多項公共工程,因部門缺乏與社會溝通、施政透明度不足或未有清晰交待公帑使用,而引起社會質疑。包括黑沙水庫設置觀音雕像、石排灣地段興建「專家住宅樓」、新中央圖書館不設公共停車場、修復路環石排灣圓形地聖母像及拜苦路碑等,均由於事前未有清晰交待、事中未作詳細說明而阻礙工作落實,甚至影響社會對政府施政的信心。民生項目及大型公程均涉及重大公共資源,特區政府各部門在推出公共工程時,不能以官本位的思維制定計劃,建設過程中又疏於管理,令相關工程不斷出現粗疏錯漏,或不符社會期望等情況。

李良汪

公帑運用應嚴格遵守《預算綱要法》規定,尤其遵從經濟、效率及效益,以及公開透明等原則。特別在涉及重大公共開支的項目,除達到法律要求的最低標準外,他們促請特區政府積極優化涉及財政開支的資訊發佈與公開機制,提高公帑使用透明度,自覺接受社會監察,令公共財政資源用得其所。

落實官員問責回應社會訴求

李良汪指出,本澳社會對完善及落實官員問責一直存有訴求,尤其每當審計署和廉署報告公佈或施政出現嚴重缺失時,有關聲音更是不絕於耳,遺憾的是,即使近年的施政報告都提到要完善官員問責,但多年來在相關工作上仍未看到實效,與社會訴求明顯存在落差。

他們要求完善並落實官員問責制度,尤其監督政府要在今年內提出完善專門適用於公共部門領導主管的紀律制度方案,並促請各公共部門的領導及主管官員,必須調整思維、認真履責,整體提升施政效益與效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