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識辨】官窯中的官窯——琺瑯彩瓷器

清代琺琅彩花鳥紋橄欖瓶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彩繪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種,是中國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頂峰時期的產物。由於其燒造數量少而且當時僅供皇帝秘玩,故顯得異常珍貴,又被稱為官窯中的「官窯」。它作為清康雍乾三代皇室的秘制秘藏之物,無論在製作工藝上,還是在藝術格調上都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國瓷器藝術製作的輝煌成就。
起初,琺瑯是在康熙年間由西歐傳到中國的,當時這種新工藝得到了康熙的喜愛,於是畫琺瑯的工藝被從金屬轉移到了陶瓷上,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御廠督陶官年希堯開始大量進貢「有釉水磁器」,由此可見從那個時候起造辦處已經能夠熟練燒制白地有釉琺瑯彩瓷了。加之,雍正帝乃文雅之人,他對詩詞、繪畫及工藝的極大支持,很大的提升了詩詞、繪畫及工藝的各項指標,並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瓷胎畫琺瑯的製作。到雍正中期,詩印琺瑯彩瓷製作工藝開始出現。
琺瑯工藝使用金、銀、鈦等金屬制胎,表面手繪琺瑯彩釉,然後置入高溫窯爐中經800度高溫爐火反復燒結而成。其間要不斷繪彩不斷入窯,燒結達十數次幾十次甚至百多次,最後才出爐成一件精美的琺瑯器。琺瑯彩流光溢彩,歷經千年而不褪色、不失光。細緻而繁復的工藝、夢幻而純淨的色彩,讓其一直只為當時的皇家尊享。
此瓶撇口,長腹,圈足,底部落「雍正御制」楷書款。通體施白釉,胎質潔白細膩緊致,釉面瑩潤細膩,修胎平整極盡工巧,襯托出了藏品本身的雍容華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表現出了極大的美感,具有極高的收藏空間和鑒賞價值。一朝觀得此白瓶,忘卻人間俗雜事。
細觀此瓶整體畫面構思精巧,色澤濃淡適宜,極是清雅。腹部繪花鳥紋,極富詩情畫意,融匯中國工筆重彩的構圖與技法,形態栩栩如生,一翎一羽-一葉一枝,無不細緻描繪,竭盡絢麗奪目之勢,紋飾空白處墨書題詩,是詩、書、畫、印合璧的彩瓷藝術珍品。畫工嚴謹,色彩繁富艷麗,使用濃淡不同的琺瑯彩顏料表現物象的陰陽向背,物象顯得更加生動逼真,從瓷器整體呈現色澤、紋飾、精雕等方面來看,是難得一見的琺瑯瓷器精品。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