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式婚禮簡介(四)—婚後禮

婚後禮,目的是讓新娘成為男方家庭的一員,與男方的親人融合在一起。這個禮儀也被稱為「成婦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婦見舅姑、婦饋舅姑、舅姑饗婦、廟見成婦。

婦見舅姑:

在當時的傳統中,妻子稱丈夫的父親為「舅」,稱丈夫的母親為「姑」。婚禮的第二天早晨,新娘會早早起床、沐浴,然後拿著裝有棗、栗和腶修(一種搗碎加入薑桂的乾肉)等物的竹器,來到公婆的臥室門外等待。這裡的「棗」象徵早起,表示新娘勤快;「栗」象徵顫慄,表示新娘尊敬公婆;而「腶修」則象徵振作,表示新娘有精神。

婦饋舅姑:

根據《禮記》的記載,新娘拜見公婆之後,會親自侍奉公婆吃飯。當公婆吃完飯後,新婦會象徵性地吃公婆的剩飯,以表示恭敬和孝順。另一種說法是,在婚禮之後的第三天,新婦會親自下廚做飯,給公婆獻上美食,以此表示自己將在未來負責照料家庭,盡孝道。

舅姑饗婦:

新婦給公婆送禮之後,公婆會為新婦準備食物並讓她漱口。接著,公婆會以「一獻之禮」回報新婦,表示長輩對新婦的關心和照顧。

「一獻之禮」包括三個步驟:主人先向客人敬酒,稱為「獻」;客人回敬主人,稱為「酢」;最後主人再次向客人斟酒,先自己喝一口,然後邀請客人跟著喝,稱為「酬」。在這個過程中,公公和婆婆會分別在南北方向洗酒杯。

廟見成婦:

婚後三個月,男方家庭會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帶著新娘去宗廟祭拜祖先。通過此舉,新婦正式成為男方家庭的一員。至此,成婦禮(婚後禮)圓滿完成。

婚後禮是一個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它有助於新婦與男方家庭融合,並展示了尊重和孝順的美德。透過這個過程,新婦不僅在身份上成為了男方家庭的一員,還在心理上與他們緊密相連。儘管現代社會的婚禮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些傳統禮儀依然對很多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作者: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