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烏蘭牧騎精神 助力澳門文化產業

化產業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無形資產,又是有形資產,這一產業已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但在追求效益的同時,還要不忘初心,堅持創新與傳承平衡發展。目前,各國乃至各省市都在尋求適合自己特點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發展文化產業的背後到底發展的是什麼?不同的人給予的答案都不近相同。筆者認為,發展文化產業背後最重要的是發展其文化精神。文化背後是一種精神,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澳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致力促進博彩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互惠,以中華文化為主,融合以葡萄牙為多元文化,共同帶動旅遊業、會展業、酒店業、房地產業與零售業發展。博彩旅遊專業人才的培養,也為澳門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那么,除了利用本土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將澳門文化產業與文化精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文化精神成為一個值得思考實踐的領域。
筆者藉以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為例,探索烏蘭牧騎可以作為澳門文化與內蒙古文化交融的橋樑,為助力澳門文化產業繁榮提供一些思考。由於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不少牧區需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兩個蒙古包,為了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周恩來總理指出:能否研究建立一種裝備輕便、組織精悍、人員一專多能、便於流動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烏蘭牧騎成立的初衷是為偏遠牧民、貧農、軍隊送去喜聞樂見的演出,堅持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人。烏蘭牧騎的口號是「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偏遠,就把歌舞送到哪里,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嚴酷的冬天。」同時,利用歌舞表演的機會,傳播新興事物、科學文化知識,根據實際需要送去生產生活服務。烏蘭牧騎的精神就是在六十多年公益性服務基層的演出、宣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通過歌舞將「黨的政策方針、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守望相助」等精神傳遞到人民身邊,鼓舞人民心灵。
文藝事業是源自人民並服務於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能構築國家的精神魂魄。「文藝+文化精神」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根基。當然,文化精神不止於烏蘭牧騎精神,還有更為的文化精神可以與澳門本土文化相融相交,讓澳門民眾感受不同的產業文化與文化精神,為澳門文化產業繁榮貢獻力量,也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心聚力。
作者:澳門內蒙古人文交流促進會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