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維修不菲效用不高要小心 羅司:暫時不宜啟擋潮閘工程

內港擋潮閘示意圖

政府昨向立法會介紹擋潮閘仿真結果和防災減災的工程進度,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直言,暫時不應在現階段啟動興建擋潮閘,「因為幾十億工程加上唔知幾億維修保養費,咁大投資要小心處理!」當局認為要視乎內港南泵站工程成效後再議。而按當局計劃,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預計2025年上半年完成,加上兩年觀察期,即意味著今屆政府不會起擋潮閘。

為緩解水患問題,提升城市綜合安全發展保障,政府曾提出研究於灣仔水道出口處近媽閣興建內港擋潮閘,抵禦風暴潮為主帶來的水患影響。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公共建設局局長林煒浩、亞洲仿真控制工程(珠海)有限公司代表昨到立法會介紹擋潮閘仿真結果,並聽取立法會議員的意見。

政府昨向立法會介紹防災工程進展
羅立文

根據仿真結果,在現狀地形條件下,當遭遇「天鴿」、「山竹」及小於3.85米設計潮位的極端條件下,建閘後,澳門半島海傍區沒有出現水浸,顯示擋潮閘有效擋住閘外潮水,保護內港,但半島東側和南側陸地仍有水浸,故應有相應措施例如加高堤圍,同時亦應同步關注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

至於擋潮閘對周邊地區的影響,結果顯示,關上閘後存在擋潮閘閘外附近水道水位壅高現象,如河邊新街、西灣大橋橋頭驗證點因靠近擋潮閘,最高水位出現較大變化,增幅介乎0.12至0.19米,其他臨岸水位點增幅均小於0.1米;建閘前後,在各種驗證工況條件下,澳門半島南側、東側及路氹區域陸地驗證點水位變化均小於0.1米,但閘外匯流區流場變化大,關上閘後會在閘前澳門一側形成渦流,影響生態和泥沙沉積。

高開賢:政府須先研擋潮閘實際效益

會上,多名議員提出意見及疑問,立法會主席高開賢亦開腔指,政府現時在內港的防洪工程,包括建造的箱涵渠和蓄水池已產生效果,紓緩了內港水浸,但內港擋潮閘涉及維修保養問題,政府須研究實際效益是否建造。另外,現時碼頭搬遷問題由80年代至今未解決,由於屬歷史問題,政府應「行多一步」,主動與業權人商討搬遷問題,以免影響內港堤圍興建工程。同時可參考鄰近地區數據和經驗,完善內港堤圍建造和美化區內環。

高開賢

議員崔世平關注內港擋潮閘以3.85米設計的標準能抵擋多少年一遇的災情?當局有否進行壓力測試,例如可能因汙泥而阻礙閘升起,或上游關閘,下游開閘,颱風路徑不一定全都和「天鴿」一樣,有彷真模型為何不多做更多不同測試,擋潮閘性價比是否值得?

議員李靜儀則關注擋潮閘建設不會對其他地區造成影響?政府何時才決定是否起擋潮閘?政府有沒有評估擋潮閘效益、成本、保養問題?建與不建的區別又會怎樣?

李靜儀

羅司:要視乎內港南泵站成效再議

對於議員關注政府究竟建不建擋潮閘,羅立文表示,是否興建擋潮閘是由政府作出選擇,根據仿真結果顯示,擋潮閘建設後,可解決內港的水浸問題,但不排除澳門半島有「小小水浸」,他認為「人做嘅嘢解決到七或九成問題就『OK』」,又謂:「無一樣嘢是完全解決晒啲問題!」

他又補充:「問題不是需唔需要,係值唔值得,做要幾十億,而每年僅使用1次多,可能兩年3次,維修保養又要幾個億,肯定唔平!要小心處理,但呢分鐘話你聽,唔做機會大啲!今時今日唔適合(建擋潮閘),要等做埋內港南泵站工程之後再算。」他重申,目前內港擋潮閘工程暫時不適宜啟動,應先做好內港南的防洪設計,之後再深入研究是否建造擋潮閘。當局會密切留意內港南泵站完成後這兩年,即2025年及2026年夏季的情況。

林煒浩補充,「天鴿」的標高為3.78米,現時擋潮閘的設計標準是3.85米,為200年一遇災情的設計,而擋潮閘的閘頂為5.5米。內港南的防洪工程設計,則是50年一遇的防災標準,將雨水排出海,相信有效改善內港水浸,未來若有共識,再研究是否在內港建造擋潮閘。根據報告,由於擋潮閘是出現極端天氣才關閉,全部關閉需時1.5小時;而如果不是經常運作,內港淤泥亦會影響擋潮閘維修保養。

內港暫未有條件建全圍式堤圍

議員林宇滔批評,擋潮閘工程是2008年颱風「黑格比」後提出,但除此之外政府至今並沒有任何風暴潮的應對措施,多年來防災工程沒有作為。羅立文回應表示,當局有「PlanA」和「PlanB」,即內港加高堤圍和建擋潮閘。以往的政府在內港做了20年一遇的堤圍「擋箭牌」,惟經歷「天鴿」後認為要增強至百年一遇,但內港堤圍「冇則、冇人有資料」,他形容:「這個PlanA一定會超支,我唔夠膽做!」故政府提出擋潮閘這個「PlanB」,但他自己認為擋潮閘不應在現階段啟動,目前他亦沒有「PlanC」。

林宇滔

至於內港加高堤圍,林煒浩表示,內港堤圍由航海學校至水上街市,全長約3公里,但中間有碼頭,考慮到碼頭運作及營商問題,內港暫時未有條件建設全圍式堤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