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 建跨區纜車不切實際
政府就《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在本月24日起至7月22日,進行諮詢工作,就本澳未來10年的陸路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聽取意見。無論當局在規劃中提出的未來將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引入「扣分制」、規劃興建多條步行系統,坊間都沒有太大的意見,但研究在科學館與新城A區建跨海纜車,相信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市民都傻了眼,質疑自己聽錯了。
眾所周知,纜車的負載能力低,又容易受到天氣影響,維護成本相對高,故大多用於旅遊觀光上,又或者環境不方便建設道路交通的情況上,如山峰與山峰之間不得以方使用。根據特區政府的規劃,新城A區是民區,區內主要是公屋、學校和社區設施,主要是增加居民生活空間,並非旅遊區,不宜亦不便有大量旅客進入,以免影響到區內居民日常生活。既然如此,當局以旅遊為目的而構思科學館與新城A區建跨海纜車是出於何種的理據?
當局在上一次的交通運輸規劃諮詢時,就提出了在科學館與新城A區建跨海隧道連接,跨海隧道與跨海纜車最大的分別是錢,其次是載客量。筆者相信當局在規劃建跨海隧道之時打算「慳錢」,而退一步改為建跨海纜車,作為一個解決兩區人員流動的方案。但問題在於,科學館與新城A區其實很接近,即使不建跨海隧道或者跨海纜車,以現時的路程,也不過是2-3公里的距離,車程也不過是5-10分鐘左右,當局提出「公交優先」,最佳的方案就是安排公交連接兩區,而非不切實際地建大小白象工程,好看但不中用。
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