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環保工作多年停滯不前 環保界倡政府立法及商業合作推行工作

本澳人均每日固體垃圾量超過2公斤

環保局近10年,不斷大力推廣不同範圍的環保工作,例如廚餘、乾淨回收、垃圾分類回收等,但是成效始終未如理想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認為,由於市民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不在澳門,電力能源又有內地提供,多年來,市民把處理垃圾的責任慣性認為由政府負責,導致本澳的環保工作,包括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收費等,無法推行。他又指,透過庫房「貼錢」的誘因方式吸引市民參與環保工作,例如乾淨回收,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認為政府應該透過立法、與商業合作,推行各項環保工作。

 陳俊明

環保工作成績強差人意

《環境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本澳的固體廢物處理為55.25萬公噸,「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為2.24公斤/每人每日;但資源回收率反降至16.8%,為近10年最低。而且,玻璃樽回收等公共回收網絡,回收率仍不足5成。可回收資源垃圾、垃圾分類概念在澳門提出多年,以至垃圾收費都曾拋出過方案,回顧《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中曾提到,政府原計劃2023年起創設推動城市固體廢物收費制度,並定出2026年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6年的每日2.11公斤減少至1.48公斤,減少約3成;受到疫情影響,未有推行。

在鼓吹消費氣氛下,有意見認為商家需要為環保出一分力(資料圖片)

設於北區「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原來已經於2019年提早宣告「退休」,運作只有11年(2008年至2019年)。由於市民缺乏垃圾分類意識,將建築廢料、玻璃等垃圾投入家居垃圾,對自動收集系統造成管道的破壞,系統壽命因而減半。環保局持續多年推行資源垃圾可回收教育,但究竟甚麼原因,令到本澳的環保工作不斷受到障礙?澳門的人均垃圾量有增無減?陳俊明認為,背後原因與澳門是商業社會、市民意識及經濟成本、立法等都有關係。

意識影響成效

陳俊明指,市民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不在澳門,例如回收後的可再生資源會運往大灣區、電力和水資源又有內地的支持和提供,即使廣東現電荒,澳門供電仍不受影響;多年來,形成市民把處理垃圾的責任慣性認為由政府負責,由庫房補貼,導致本澳的環保工作,包括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收費等,無法推行。

他坦言,澳門是商業社會,部分政府官員與商家有密切關係,若推行環保政策,會影響到消費和經濟,也會增加商家成本,但在目前政策下,商家/企業的垃圾,除了商業垃圾分類,未有其他措施,即使乾淨回收計劃都無助吸引商業垃圾參與該計劃,種種因素,導致居民、商家都認為沒有迫切性參與環保工作,形成「環境污染對我哋生活無影響」的錯誤思維。

以膠袋徵費為例,陳俊明指,由於有經濟成本的考慮,在推行首年成效顯著,去年由於疫情,影響到有關的調查;亦由於疫情關係,令市民對於膠袋和一次性外賣餐盒的用量有增加,情況值得關注,縰然環保局計劃規管一次性攪伴棒和膠飲管的使用,不過這些產品只佔塑膠產品約5%,真正需要處理是政策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引入可降解的一次性膠杯、餐盒等,讓市民、商家逐漸適應,在需求及生態上取得平衡、替代產品。他續指:「乾淨回收政策本澳由政府貼錢,再推誘因叫市民參與回收;但在外國政策及教育上,推行『你唔做我就罰你』,政府庫房不能永遠泵水面貼靚城市綠化,而且,每年政府補貼數幾百萬元,遇上災害就受會到破壞,這不是可持續之路,必需考慮生態如何自己運行」。他建議,政府為環保工作定出時間表,例如規範政府部門每年需要達到的節能措施,未來5年可以開始實行每個部門的節約電力目標;在政策上,目前在庫房緊縮的情況下,可以思考如何雙贏,由商家負上相應責任,再透過立法,促成到環保政策的推行 ,就例如《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

批《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保守

《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已於1月中下旬出台,圍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構建綠色低碳澳門」、「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建設宜居宜遊城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澳門生活品質」及「融入灣區發展大局,深化環保交流合作」的4大規劃主線,就多個環境範疇制訂73項行動計劃及10項規劃指標。同時提出多項立法及制訂標準計劃,持續完善澳門環保法制體系。陳俊明認為,《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只做了5年的短中期環保工作規劃,內容很多是過去承諾了要做的事,只是繼續跟進,亦沒有新的環境保護領域拓展,部分更是流於口號、形式;故此,對此5年規劃有點失望,感到比較保守,不是太進取。他期盼政府更進取,勇於承擔迫切性環保問題,例如在光污染方面作出規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