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電動車(一)

澳門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 陳永健
最近數年,電動車無論在本澳市場,還是內地市場,甚至海外市場的發展愈見蓬勃。尤其是內地市場,新能源汽車已作為國家大策在全力推動,國家在2020年發表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後,作為汽車業大省的廣東,同年亦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簡稱「工信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簡稱「發改委」)、省科學技術廳(簡稱「科技廳」)、省商務廳和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簡稱「市監局」)聯合推出了「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體行動計劃 (2021-2025)」政策,將中央的發展規劃變成一系列的行動計劃執行,內容鉅細靡遺。由於新能源汽車不單是電動車,在計劃中也同時大力推動氫燃料電池研發及產業化。目的就是習近平主席向全世界承諾,我們國家作為全球表率,力爭在2030年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對整個地球非常負責任的做法,特別是作為工業大國而言,更是一份勇敢的擔當。
對於我們市民而言,相信很多朋友都蠢蠢欲動,積極考慮在下一次換車時,可以一嘗駕駛電動車的好處。在澳門開電動車,除了稅務優惠之外,更可大幅省下每年過萬元的燃油開支,及傳統汽車必須每數個月的維護費用,數年下來省下的金錢,真的是「除笨有精」!
然而,推動電動車普及,在澳門遇到一定的問題,除了充電基建及技術追不上市場需求之外,車價、車款的選擇亦有一定的限制。若常回內地的朋友一定有留意,最近數年在內地的網約車、計程車、公共汽車,甚至是電單車,基本上已是90% 採用國產電動車。當中的原因是政策主導,加上國產電動車品牌雨後春筍的創立,傳統車廠亦在盡快轉型生產電動車,避免失去市場競爭力。這些國產電動車品牌,現時只有很少量可以在澳門買到。其實國產的電動車發展,早已執全球牛耳。大家熟悉的美國特斯拉 (Tesla) 數年前亦看到中國的潛力,第一個超級工廠,就是選擇在上海建立。自2018年落成後,每季的產能都呈突破趨勢。現在最熱賣的Model 3、Model Y車款,上海工廠同時承擔向內地本土市場、乃至整個歐洲市場的供應的任務,由於車款非常熱賣,仍然供不應求,可見全球對於電動汽車的需求十分火熱;但在澳門市場而言,卻不太感受到這股已在全球蔓延的風風火火。具體原因,下周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