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醫的望診嗎 探討望診的秘密

在沒有X光等現代儀器的時代,醫生像個偵探一樣,用各種方法去收集人體的線索,判斷黑箱中發生了什麼。從古至今,四診是中醫大夫們一脈相承的技術,中醫四診中,最具特色的是切脈,很多求診者喜歡通過把脈考驗醫生功力。但其實望診才是四診之首,《難經》也有提到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在生活中我們也知道視覺(眼)是主要資訊源,人體約80%外界資訊通過眼睛獲取,望診是患者給醫生的第一印象,也貫穿於整個診治過程,春秋戰國《扁鵲見蔡桓公》就是一則十分經典的故事。

【扁鵲的透視眼】

扁鵲年輕時本是一位普通的賓館管理員,得到長桑君的真傳後雙眼能夠穿牆透視,也因此能夠看穿人的內臟疾病,從春秋一直到戰國,都流傳著他的故事。因為扁鵲高超的醫術,他的名字成為春秋戰國醫者的一個共同符號。有一次扁鵲路過蔡國,拜見蔡桓公,見到蔡桓公就和他說:「您在皮膚腠理間有些小毛病,如果不治療,就會深入體內啊!」桓公不悅,「寡人才沒有病!」扁鵲無奈離去,桓公跟左右侍從說:「這些醫生啊急功好利,故意把沒病的人說有病,來顯示自己有本事!」

每隔十天,扁鵲都來勸誡桓公,提醒他的疾病進入到肌肉層、腸胃裡,但桓公依舊不屑一顧。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見到桓公,掉頭就跑,桓公納悶,派人去找扁鵲為什麼不繼續勸了,扁鵲痛心疾首地說表示現在病在骨髓,他沒辦法醫治了。」 又過了五天,桓公身體疼痛,一病不起,他這時候才想起扁鵲來,但扁鵲知道桓公無藥可治早早逃去秦國了,桓公就這樣病死了。

【張仲景的預言】

無獨有偶,東漢時期的名醫張仲景有一次遇見風華正茂的王粲,斷言他身有隱疾,到四十歲眉毛脫落就死,建議進服五石湯。王粲自少便因才華出名,多聞溢美之言,聽到這種不詳的預言心中不悅,出於禮貌收下湯藥卻拋之腦後。

仲景三天後再見王粲,問他是否服藥了,王粲推搪說已經喝了,仲景看他面色知道他敷衍自己,感歎他為什麼不珍惜自己的性命。王粲充耳不聞,此後憑借自己的才華,深得曹氏父子信任,官運亨通,接連出任丞相掾、軍謀祭酒,誰料王粲四十一歲時,預言成真——眉毛驟落,病發身亡,一代才子英年早逝。 扁鵲與張仲景的故事,如暮鼓晨鐘,敲響「防微杜漸」的警世恆言。「望神」的智慧,不僅在於醫者洞悉病徵的銳利雙眼,更在於教人正視問題、虛心納諫的處世哲學。蔡桓公的諱疾忌醫與王粲的文人傲氣,皆成千古遺憾。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我們接收的「望診」訊號較古人更為紛雜,但能否在問題初現端倪時便坦然面對、及時調理,仍是亙古不變的養生與處世之道。願我們都能擁有這份「望」的智慧,不讓小疾釀成大患。

作者:澳門中醫學會 蕭穎怡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