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架構優化改革 應同時對基層減壓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
11月18日,行政長官岑浩輝在立法會發表2026年施政報告,在總結今年銳意深化公共行政改革和聚力攻堅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兩大主線工作的同時,對明年的施政重點就明確表示: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順應發展大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充分激發經濟社會內在活力,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前進的路上把握主動、贏得未來。顯示出政府對銳意改革創新與增強多元經濟的決心。
澳門的公共部門和行政實體運作,一直存在著歷史遺留下來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具體的表現是,一項政策落實要跨越職能部門道道門檻,一些民生訴求被攔阻在主管實體層層過濾,消耗行政成本,制造官民矛盾,嚴重地障礙著澳門的發展。事緣當年澳葡統治期間制定的《澳門公共行政組織結構大綱》並依據《海外組織法》設立的兩級行政架構,導致政府本身就存在著各自為政、配合不暢的先天不足。在帶著缺陷運行到上個世紀八十年末期,整個行政框架不僅基本成型並開始膨脹;到回歸過渡期,架構臃腫、權責不清和職能重疊的問題已經明顯凸現,更甚者還滲入了中國舊官場劃地為牢、門生故吏、敷衍塞責等陋習,結果龐大的政府構架運作與時代發展出現脫節,個別部門甚至存在空轉。
即使在澳門回歸以後,政府行政部門數量在高峰期也曾擴展到75個,有一個只有80人的部門竟設置有4廳8處。有見及此,歷屆特區政府都著意推進公共行政改革,試圖不斷優化公共服務品質。唯礙於零敲碎打的做法以及其它原因的影響,這些努力都在「簡繁往復」的分分合合中反復循環,存在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的解決。
如何建構全面的創新體制,實施新的行政治理模式?第六任特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在統領新一屆政府施政時,就特別強調要直面公共行政體係中的制度性與深層次問題,要「敢擔當、重實幹、善作為,著力提升特區治理效能」,推進公共行政改革。於是日前就公佈實施《公共部門及實體的設置及組織架構的一般制度》,正式打響了新一輪公共行政改革的發令槍,意味著根據「職能明確、精簡高效、相互配合」三大基本原則,針對層級冗餘、機構重疊、多頭管理、流程繁瑣、人員臃腫、效率低下等積弊,要對政府組織架構已實施了41年的法規作出修改,進行大刀闊斧的持正革新的「大手術」。
首先被「開刀」的是行政會,其秘書處僅保留秘書長和顧問職位,原附屬單位予以撤銷,原秘書處人員8人轉入政府總部事務局;接著在10月底,把印務局併入法務局,新的法務局人數為460人,將由以前兩局合計6名領導人員及9廳14處,精簡為1名局長及2名副局長,下設5廳4處;隨之而來在11月初,立法會全體會議一般性通過《修改第九/二○一八號法律〈設立市政署〉》法案。建議將現時有關命名公共地方,編訂門牌號碼,以及保養及維修道路及排水網的職責由市政署移轉予相應的運輸工務範疇部門。並取消適用市政署專有人員通則,適用公職一般制度。市政署人員編制由2,700人縮減到2,200人,組織架中的副主席減至1人,委員減至3人,部門精簡至8廳19處。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下一步的創新路向是將地圖繪製暨地籍局併入土地工務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與消費者委員會、澳門金融管理局、文化局、文化發展基金及體育局、交通事務局、公共建設局、土地工務局等職能部門被合併、重組或撤銷。以確保公共部門和實體規摸控制在47個之內,公務員總數不突破34,000人的範圍。
政府此輪革故鼎新的行政改革,部門機構的撤併重組,是屬於一場傷筋動骨的自療手術,內中限制高官職數、整合崗位職責、壓縮單位數量、收緊人員編制等措施,並非一般的微創手術,而是刀刃帶鋒對沉疴宿疾的根治式切除。其震動的裂度可想而知,除涉及到現時在職人員方方面面的利益外,還關系到未來的招聘、培訓、考核和晉升機制,所以不少缺少人脈托底、沒有資源撐腰的基層公務員難免對個人前途的「進、退、留、轉」事宜,即工作去向、崗位安置和福利待遇及退休撫恤等問題產生焦慮惶恐,甚至個別的還會有埋怨和牢騷,對此人們應予理解。
問題在於,一些受改革影響的部門工作粗疏,特別是在該部門負責人連自己也面臨人事變動的時候,導致未能及時做好一線人員崗位移動時的思想引導、情緒安撫和政策落實工作,才容易令隊伍軍心被謠言帶方向。公務人員帶著顧慮上崗,必然挫傷公務員的信心與鬥志,直接影響對市民的服務,削弱政府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當然就有違改革的初衷。
誠然,行政改革必然迴避不了職能調整、職責整合、流程再造、人員安置等問題,當局在慎重考慮官員的調整配置時,亦應注意讓資源回流基層一線,勿讓收緊人員編制變相成為另類的「一人多崗」制。須知道,基層公務員畢竟也是人,有其性情的七情六慾,有其家庭的喜怒哀樂,工作量增加,經常超時加班,無論是對其身心健康,抑或是進修學習和家庭生活,都必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一線窗口櫃台「十個埕九個蓋」的運作狀態,其實就是服務缺位,導致服務態度與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政府為提升特區的治理效能和減輕公職人員的工作壓力,在推進公共行政改革過程中,不斷深化電子政務服務,推出了「一戶通」和「商社通」電子平台,未來還計劃打通與「公務通」平台聯動,至今「一戶通」和「商社通」電子平台,已分別提供480項和180項不同領域的電子服務。唯由於政府架構現時依然存在部門壁壘的狀況,電子數據未能跨部門互聯互通,便削弱了執行的效能,再加上現時只有三成公務員能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共享數據與資訊,因此要實現「一窗式」服務模式仍要繼續努力。換言之,窗口櫃檯的一線工作基本上仍會保留「一個蘿蔔一個窿」面對面服務模式,至少在現階段是省減不了。公共行政改革整體目標當局爭取在2029年之前分階段完成,意味著官場仍有3年的震動期。期間,要避免某些部門、某些官員以揑軟柿子的心態在缺乏配套資源支持的情況下,藉機把責任下沉,把指標下放,把一大堆KPI和PPT卸給基層,令基層公職人員到了新單位、換了新領導後被逼剛性接受更多的規矩,承擔更重的工作,最後被折騰得喪失鬥志。
整體公務員隊伍是政府行政運作的關鍵要素,是社會的寶貴資源。行政長官岑浩輝日前就態度鮮明地表示,公共行政改革不存在縮減、解僱人員、降薪、降職等問題,呼籲廣大公務員放心。社會希望新的管治團隊和不同層級公務員在新形勢下有更多互動、交往,聆聽大家的心聲,妥善處理好改革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挑戰和新問題,讓公務員充滿信心輕裝前進。也企盼公務員在新形勢下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強團結履行好職責,按照政府部署,一同向社會提供值得驕傲、受到大家尊重的公共服務,為「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為澳門的繁榮穩定作出新貢獻。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