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髮不慌!先搞懂原因,再學科學預防

脫髮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因壓力、習慣等問題面臨脫髮困擾的越來越多。想要有效預防,首先要理清脫髮背後的核心原因,再對症下藥調整護理方式,才能從根源守住秀髮。

一、脫髮的3大核心原因,看看你中了哪個?

1. 生理與體質因素:天生與年齡的客觀影響

遺傳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男性型雄激素性脫髮,常表現為前額髮際線後移或頭頂稀疏;女性隨著年齡增長,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出現頭髮量減少、髮質變細。此外,產後女性因孕期激素變化,會出現暫時性脫髮,通常產後6-12個月可逐漸恢復。

2. 飲食與營養失衡:毛囊「餓肚子」就會「罷工」

頭髮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若長期缺乏蛋白質、生物素、鐵、鋅等營養物質,毛囊無法獲得足夠能量,就會導致生長停滯,出現脫髮。比如過度減肥、挑食偏食,或長期高油高糖飲食,不僅會影響營養吸收,還可能引發皮脂腺分泌旺盛,堵塞毛囊,加劇脫髮。

3. 生活習慣與護理不當:人為傷害不可忽視

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會影響內分泌和血液循環,導致毛囊供血不足;頻繁染燙會破壞毛髮角質層,使髮絲脆弱易斷;洗髮時水溫過高、用力揉搓,或長期緊綁高馬尾、使用過緊的髮飾,會拉扯頭皮和髮根,造成機械性脫髮;此外,不注意頭皮清潔,油脂、灰塵堆積也會影響毛囊健康。

二、對應預防方案:從4個維度守護毛囊健康

1. 飲食調養:給毛囊補充「生長能量」

日常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雞蛋、魚蝦、瘦肉、豆製品;適量攝取堅果、全穀物補充生物素,菠菜、紅肉、動物肝臟補充鐵質,海產品、堅果補充鋅元素。同時減少油炸食品、甜點、高鹽食物的攝入,保持飲食均衡,為頭髮生長提供充足營養。

2. 護髮習慣:溫和對待每一根秀髮

洗髮時選用38℃左右的溫水,避免高溫刺激頭皮;挑選無皂基、無過度化學添加的洗髮水,根據自己的髮質(油頭、乾頭、敏感頭皮)選擇對應功效;洗髮後用吸水性好的毛巾輕按吸乾水分,避免粗暴揉搓,吹髮時用低溫檔,且吹風機與頭皮保持15-20釐米距離。梳髮用寬齒梳或木質梳,從髮梢逐漸梳理至髮根,減少拉扯;減少染燙頻率,每年不超過2次,染燙間隔至少3個月。

3. 生活調整:給毛囊創造穩定環境

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促進內分泌穩定;學會紓解壓力,透過運動、冥想、聽音樂等方式放鬆身心;避免長期緊綁馬尾、丸子頭,可適當更換髮型,減少頭皮牽引力;日常可適當按摩頭皮,用指腹從前額向後腦勺輕揉,促進血液循環。

4. 及時乾預:發現異常別拖延

若發現每天脫髮超過100根,且持續3個月以上,或出現明顯稀疏、髮際線後移,建議及時就醫檢查,排除病理性脫髮(如甲狀腺問題、脂溢性皮炎等),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護理方式或進行對症治療。

脫髮預防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從調整飲食、改善習慣、科學護髮入手,才能讓毛囊保持健康活力,遠離脫髮困擾。

作者:MACAU k-Zone粵澳大灣區連鎖髮型店創辦人 澳門獨家風格美學設計Henrychan(陳毅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