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抑鬱症的認識
 
                中醫把「抑鬱症」多歸屬於「鬱證」、「臟躁」、「梅核氣」、「百合病」等範疇。其治療核心在於整體調節,通過疏通氣機、平衡臟腑功能來從根本上改善情緒問題。
一. 鬱證的中醫分型、對應症狀及方藥
1. 肝氣鬱結證
表現為情緒低落、鬱鬱寡歡、煩躁易怒、胸口憋悶、善太息、胸脅部或兩側乳房脹滿疼痛,伴有胃脘痞悶、噯氣打嗝等氣機不降等症狀。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
2.氣鬱化火證
在具備肝氣鬱結症狀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火熱」跡象。表現為急躁易怒、情緒不穩、衝動敏感、胸脅灼痛、失眠多夢,伴有頭痛目赤、耳鳴口苦、口乾咽燥、便秘尿黃等症狀。可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3、 痰氣鬱結證
表現為情緒抑鬱,感覺喉嚨裡有異物感,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伴有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等症狀。可用半夏厚樸湯加減。
4、 心脾兩虛證
表現為多思多慮、驚恐不安、心悸、失眠、健忘,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頭暈、面色萎黃等脾虛症狀。可用歸脾湯加減。
5、 心腎不交證
表現為心煩意亂、入睡困難、心悸不安,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發熱、口乾少津等陰虛症狀。可選用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6、 氣滯血瘀證
表現情緒抑鬱且性情急躁、頭痛、胸脅部位如針刺般固定疼痛、失眠,伴有肌膚甲錯等血瘀症狀。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一. 穴位按摩治療
o 百會:位於頭頂,提升陽氣,醒腦開竅。
o 印堂:安神定驚,緩解焦慮。
o 內關:寧心安神,寬胸理氣。
o 太沖:肝經原穴,疏肝解鬱的要穴。
o 三陰交:健脾、益腎、疏肝之效用。
o 神門:心經原穴,安神定志。
二. 生活調護與自我管理
1. 運動是最好的「疏肝藥」:堅持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太極拳,能有效改善情緒問題。
2. 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尤其避免熬夜。
3. 飲食調理:避免肥甘厚膩和生冷食物,多吃用能疏肝理氣的食物,如玫瑰花茶、金橘、芹菜、佛手瓜等。
4. 親近自然:多到戶外、陽光下活動,中醫認為陽氣有助於驅散鬱結之氣。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其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如若不適,應盡早求醫及做進一步檢查。
作者:澳門中醫學會 韋佩詩 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