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癌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癌症5年相對生存率升至62%

本澳癌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資料圖片)
2023年澳門錄得的癌症新發個案是2,445例,發病前三位癌症是肺癌、乳癌、大腸癌;2023年錄得癌症死亡個案874例,男性較女性多,男性佔所有死亡個案61%。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表示,當局推動癌症「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治」三方面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澳整體癌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癌症的5年相對生存率由10年前的59%上升至62%,位於世界前列水平。本澳癌症病人的生存期不斷延長,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衛生局昨舉行《澳門癌症登記年報2023》新聞發布會,由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山頂醫院腫瘤科主任彭向紅、黑沙環衛生中心主任曹美芳、社區醫療家庭醫學主治醫生李秀君作出介紹。

每4人有1人罹患癌症
根據《澳門癌症登記年報2023》,2023年澳門錄得的癌症新發個案是2,445例,女性較男性稍多,女性佔總個案數的51%。肺癌(15.9%)、乳癌(11.9%)、結腸直腸癌(11.8%)、前列腺癌(8.9%)和甲狀腺癌(6.1%)是本澳最常見和最主要的前5位癌症,共佔所有新發個案54.6%。就男性而言,前5位癌症依次序分別為:肺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肝癌和胃癌。就女性而言,前5位癌症依次序分別為:乳癌、肺癌、結腸直腸癌、甲狀腺癌和子宮體癌。
本澳每4人可能有1人在0至74歲間罹患癌症,男性和女性分別是每4人和每5人可能有1人在0至74歲間罹患癌症。
2023年澳門錄得癌症死亡個案874例,男性較女性多,男性佔所有死亡個案61%。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均是70歲。肺癌(28.7%)、結腸直腸癌(13.3%)、肝癌(10.3%)、乳癌(6.3%)和胃癌(4.6%)是本澳最多死亡個案的癌症前5位,共佔所有死亡個案約63.2%。就男性而言,前5位死亡癌症依次序分別為肺癌、結腸直腸癌、肝癌、胃癌和鼻咽癌。就女性而言,前五位死亡癌症依次序分別為:肺癌、乳癌、結腸直腸癌、肝癌和胰臟癌。
發病率上升但死亡率下降
按累積風險評估,本澳每14人可能有1人在0至74歲間死於癌症,癌症新發和死亡個案數隨人口增加和人口老化而上升。比較2014至2018年和2019至2023年兩段期間的變化,按5年平均的數據比較,2019年至2023年發病個案數較2014年至2018年上升,結腸直腸癌除外的其他主要癌症標準化發病率明顯上升。2019年至2023年死亡個案數較2014年至2018年上升,乳癌除外的其他主要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明顯下降。全部癌症的發病率上升約12%,死亡率下降約4%。
羅奕龍表示,癌症自本世紀起成為澳門居民的「頭號殺手」,一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對居民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為此,特區政府高度重視癌症防治工作,持續加大資源投放,不斷優化服務體系,落實癌症的三級預防策略。為全面對接和積極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特區政府亦將主要癌症防治納入《健康澳門藍圖》於2030年達至的目標和指標,期望透過優化醫療服務、動員社區參與、促進健康行為三個行動策略,與社區和居民攜手共創「幸福澳門」。

羅奕龍稱,在上述癌症監測體系的基礎上,衛生局一直秉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宗旨,科學地推動癌症「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治」三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澳整體癌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癌症的5年相對生存率由10年前的59%上升至62%,位於世界前列水平。
本澳癌症病人生存期不斷延長
羅奕龍舉例,在早期發現方面,乳癌與大腸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其5年相對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為此,當局持續開展子宮頸癌、大腸癌、乳癌和肺癌的篩查服務。以子宮頸癌篩查為例,篩查服務推行將近40年,並拓展至非政府醫療機構,增加非辦公時間服務,配合預防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使近10年澳門子宮頸癌的發病和死亡均顯著下降達30%。雖然全澳約有三分之二婦女在35歲之前已經進行子宮頸癌篩查,但當中有一半尚未形成定期篩查的習慣。在大腸癌篩查方面,當局今年7月起將參與癌篩年齡由55歲下調至50歲,結合篩查流程優化、「一戶通」推送提示、以及醫護人員主動安排等措施,篩查覆蓋率大幅提升,現時每月參與大腸癌篩查人數較今年年初大幅增加接近五倍。
其中,在早期診治方面,特區政府持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通過山頂醫院、協和澳門醫學中心和鏡湖醫院的協作,不斷引進國際先進的治療技術,爲居民提供免費的綜合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並注重對癌症病人的全面照顧和支援,包括衛生局的癌症病人資源中心、鏡湖醫院的康寧中心等。本澳癌症病人的生存期不斷延長,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及成效,充分體現了特區政府對癌症防控工作的重視,從預防、篩查到診治三個層面,覆蓋了癌症防控的全過程。
羅奕龍又指,展望未來,澳門癌症防治工作亦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需要爲人口老齡化、居民生活方式改變而造成的癌症發病率上升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當局需要持續優化醫療服務體系,例如:增加設施設備和治療技術的投入,做好人才培養和社區賦能,加強與社團和機構合作,落實資源下沉至社區,擴大篩查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推動未參與的居民定期進行篩查,全面推動癌症防治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