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保險至今只有101張保單 商會冀當局加強宣傳鼓勵商戶購買

不少舊區商戶並沒有購買巨災保險

近年極端天氣頻發,颱風甚至超強颱風吹襲頻繁,倘不幸正值天文大潮,本澳多處低洼低區總是出現水浸情況,較早前超級颱風「樺加沙」襲澳,更令低窪地區商戶損失慘重,政府雖有資助低窪地區商戶購買巨災保險,但由於投保金額高,不少商戶並沒有購買,據金管局資料,巨災保險推出至今只發出101張保單並獲批資助,累計保額達1,490萬元。中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認為投保率低與當局宣傳少有關,當局應加強宣講,讓更多商戶知悉政府有投保資助,鼓勵商戶購買巨災保險。同時政府撥款設立基金,助中小企應對突發災害。

近年極端天氣頻發令低窪地區商戶受水浸影響

金管局聯同保險界在2019年推出「中小企巨災財產保險」(簡稱「巨災保險」),目的是協助解決一些特別在低窪地區的中小企,過往在嚴重颱風及風暴潮期間,商業財產損失不受保險保障的問題。經過持續優化,巨災保險現已覆蓋當地球物理氣象局發出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信號、紅色風暴潮或以上警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時的商業財產損失。同時,巨災保險提供續保保費折扣優惠,並透過工商基金提供保費資助,鼓勵商戶持續投保,妥善管理風險。

據金管局資料,巨災保險至今已發出101張保單並獲批資助,累計保額達1,490萬元,投保行業包括飲食業、零售業、海味批發及電器批發零售業等。

巨災保險投保金額高令中小企卻步?

按日前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透露,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澳後,當局已立即派員到各區了解中小企情況,巡查1,400間商戶,當中約一半受不同程度影響,意味著有700間商戶受災,但按金管局公布的投保數字可以看出,不少商戶沒有購買巨災保險。有舊區商戶反映,即使政府有提供資助計劃,支援低窪地區商戶購買巨災保險,由於投保金額高,保費亦相對較高。即使相關計劃資助保費50%或上限3萬元,商戶仍難以負擔。

李卓君表示,現時工商業發展基金有提供 「中小企巨災財產保險資助計劃」,紓緩商戶經濟負擔。而2025年度的「中小企巨災財產保險」(簡稱「巨災保險」)已於今年5月28日起至12月31日接受投保,今年參與巨災保險的本地保險公司增至6間。中小企可為每一營業場所投保一份巨災保險,投保金額設有4個選項,分別為10萬、20萬、30萬及50萬澳門元。

李卓君

未曾索賠的商戶續保繼續享有保費折扣,首年續保的折扣為20%,第二年為25%、第三年為30%、第四年或以上為35%。如商戶在享受25%或以上保費折扣期間曾索賠,翌年續保時仍可獲得20%的保費折扣,往後如無索償記錄,續保折扣將可逐年累積至最高35%。

政府透過工商業發展基金,為合資格中小企提供總標準保費的50%或上限3萬元(以較低者為準)的資助,減輕中小企投保巨災保險的經濟負擔。經特區政府資助後,商戶按其自身不同的投保或續保情況,連同無賠償折扣後,保費率可低至2.25%。

倡撥款設中小企應災基金

李卓君稱,並不是所有中小企都知道有巨災保險,以及政府有提供一半保費資助,他認為政府應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在舊城區商戶就知道有呢樣保險,但新進駐區內的投資的商戶未必知道,一旦巨災有損失就好寃枉。」他亦反映,部分中小企不願意購買巨災保險的另一個原因,是保險費較貴,現在政府既然有提供資助,當局應加強宣講,讓更多商戶知悉,「買重保險」,從而減低經濟損失。

李卓君並建議在巨災保險基礎上,設立應災基金,或由特區政府撥款設立基金,投資後把所賺得的款項支援中小微企,應對突發災害。「有時天災好難講,對啲唔在舊城區的商戶,或者保險唔受保的情況,都可以有支援。」

促盡快研解決海水倒灌方案

李卓君又提到,較早前「樺加沙」吹襲澳門期間,政府在內港一帶建造的雨水泵站、污水泵站、雨水箱涵及雨水/污水下水道發揮到作用,令水浸能快速退卻,只是正值天文大潮出現海水倒灌,他希望政府研究有效方案應對。

對於根治內港海水倒灌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坊間提出不少意見,包括工程界建議在內港現有岸線向外推出50公尺或以上建防洪堤,李卓君形容,當年大家對此寄予厚望,並發動澳區全國人大、澳區政協委員等向中央提交方案,他謂:「北京方面都認同方案,但後期特區政府又有新想法,要整擋潮閘,大家唯有等,最後又話取消起擋潮閘。」他促請特區政府想方設法,研究一個更完備的方案解決內港海水倒灌問題,並盡快落實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