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吃過的澳門平民餐

我是在一家泰式餐廳想起澳門那頓泰國菜的。那是2024年9月21日,我時隔十多年,再次踏上澳門的土地。那天晚上,接待我們一家六口的Amy並沒有選擇澳門特色餐館,而是別出心裁地把我們帶到她常去的一家泰式餐廳。Amy將熱情化作了滿桌子的菜,豐盛且美味。那晚大家吃得很愜意,實在吃不完於是打包帶走。結賬時發現,原來人均也就大概100元澳門幣,比預想的實惠。
這時,我點的泰皇咖喱豬扒飯套餐開始陸續上桌。我拍下餐品和身後的泰式風格擺設發給Amy,說起對一年前那頓泰國菜的懷念。「下次帶我去啦!」照片激起了Amy的食欲。對於在澳門土生土長的Amy,我相信她在美食尤其是平民美食上肯定見多識廣,正如去年的泰國餐結束後,她又為我們第二天的早餐發來了推介。「離酒店很近,也是我一家子經常光顧的。」Amy給出了一個近乎無法抗拒的理由。
9月22日,我們到店後發現,這是一家典型的港澳風傳統茶餐廳,就如香港影視劇中走出來的一樣。「一定要吃魚柳包。」通過手機,Amy叮囑道。豬扒包、鳳梨油倒是常見,在茶餐廳吃魚柳包,還真沒見過。事實證明,Amy的推薦是正確的,鬆脆的魚柳和柔軟的麵包相得益彰,再喝上一口檸檬茶,怎一個正字了得!
曾幾何時,我以為澳門的葡國菜是地道的葡萄牙菜,也對價格心存敬畏。這個想法,已落戶澳門多年的Phoenix給我打破了。那家店並不寬敞,環顧四周,室內裝修設計流露著葡萄牙氣息,菜品的取材和口味卻帶有明顯的嶺南風格,就連長著歐洲面孔和身材的老闆娘,也講著一口標準流利的粵語。椰菜、花甲、臘腸鴨肉飯,侍應端來的菜用料並不陌生,烹調手法則確實有別於傳統粵菜。從此我得知,這個群體稱為土生葡人,而平時常說的葡國菜就是土生葡人菜——那是傳統葡國菜在漂洋過海後,紮根此地的必然演變。跨國跨民族的文化融合,那一刻,就在我眼前的幾盤菜中。
無論是泰國菜、傳統茶餐廳菜,抑或是土生葡人菜,這幾家都品質線上,價格也貼近大灣區人外出就餐的消費標準,對於生活富足的澳門人就更是「濕濕碎」。不過,最讓我出乎意料的,還得數回大學期間,13元的叉燒飯、28元的街邊牛雜,還有在青洲的一頓下午茶。厚實的叉燒滿滿地鋪排在白飯上,不帶配菜的大份牛雜幾乎要溢出碗邊。至於青洲的那家茶餐廳,走得更是「簡陋」風,價格也是小城市學生價,難怪店內坐滿了年輕人。那時,聽說青洲這一帶將要拆遷,於是一些有心人在餐廳附近廢棄的舊牆上掛上青洲主題的攝影作品,把將拆之地化作展廳,以作紀念。那些照片,連同所在的整個環境,共同構成了一項藝術作品,講著建新卻不忘舊的故事。
果然,舌尖是有記憶的。澳門的平民餐味道,並沒有在歲月洪潮的洗刷下褪色,反而像一塊塊拼圖,拼接起我的澳門印象。或許,它們更如點點繁星,讓澳門這片珍珠般精緻的熱土,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