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十五運會」契機 擦亮「體育之城」金名片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及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下稱:「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將於今年11月、12月在粵港澳三地舉行。這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亦是澳門首次承辦全國性大型體育賽事,對本澳體育產業發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和提升國際形象具有深遠意義,為「活力澳門」、「體育之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隨著賽事臨近,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有序推進多個比賽項目的運行測試,檢驗場所設施、人員配置、信息系統、醫療安保等環節,為賽事的順利舉行奠定了堅實基礎。據官方數據,十五運會將吸引3.6萬名運動員、4.5萬名志願者和4000名記者參與,面對大型賽事帶來的交通與城市承載力壓力,本澳交通系統、口岸通關效率、票務系統等備受考驗。同時本澳賽區的宣傳力度相對薄弱,未能充分發揮「賽事經濟」的輻射效應。為此,本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優化交通配套,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現時澳門場館分佈在本澳、路氹城區域,場地接駁交通緊張,建議當局整合輕軌與巴士資源,推出「輕軌+巴士」十五運會交通攻略,讓旅客掌握更多抵達場館的資訊;優化巴士線路與調度,增設「十五運會」直達巴士路線,開通跨區快線以及在輕軌站、口岸區域設立接駁巴士站,提供往返社區與場館的循環路線。
第二,協同跨境與口岸通關,提升粵澳通關便利化。據官方消息,口岸設有專用通道,讓參賽代表團以團進團出的方式通關。建議當局在各口岸設立「十五運會綠色通道」,讓旅客憑著賽事門票快速通關;預先做好旅客分流措施,提前將旅客引流至青茂等無感通關口岸,提升通關效率。協調跨境交通管控,建議當局與珠海海關聯動,實施共享車流數據,調整口岸周邊交通流量安排。
第三,推動「體育+」融合,創新賽事體驗。建議當局和業界聯動開發賽事統一應用程序,整合賽事資訊、票務、交通、餐飲等服務,優化旅客體驗。與本澳文創產業合作,利用文旅資源,設計「觀賽+旅遊」套餐,開發全運會主題文創產品,賦能賽事經濟。
作者:陳曉婷 中區社諮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