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澳樓宇保養問題

每逢颱風和暴雨來襲,澳門許多舊式樓宇所在區域的道路常出現窗戶和石屎剝落的情況。去年,中區大堂附近街道發生一起因石屎剝落而擊傷一名女童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颱風「塔巴」襲澳後,中區一帶的商業街道亦出現紙皮石和石屎剝落,此情況不僅嚴重威脅居民安全,也損害了澳門旅遊城市的形象。
按照現時樓宇一般設計的使用年限為50年,若獲得妥善保養和維護,理論上樓宇的壽命可望延長。反之,樓宇日久失修會加速其老化,嚴重影響大廈結構安全,對住戶及公眾構成重大風險。截至2024年12月底,本澳40年及以上的住宅單位總數超過4萬戶。高齡樓宇的老化問題在澳門各社區普遍存在,如滲漏水、電線老化、石屎剝落、窗戶脫落、瓷磚剝落等情況屢見不鮮。尤其是意外落物,不僅影響樓宇住戶的安全,亦對途經樓宇附近的行人和車輛構成威脅,嚴重損害本澳作為世界休閒城市的形象,降低旅客來澳意願。儘管當局推出《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樓宇維修無息貸款計劃》、《樓宇維修資助計劃》及《樓宇維修方案支援計劃》,以支持和鼓勵業主進行驗樓及維修保養,但隨著本澳步入老齡化,不少業主面臨退休或收入減少,加上本澳樓宇維修保養成本高昂,為減輕個人財政負擔,不少業主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只要不影響自家正常居住,便視而不見,不願出資進行檢驗和維修。對於空置或作出租用途的舊樓,要與原業主商議出資維護更是難上加難。
為此,社會應審視現行的樓宇維修支援計劃,特別是對經濟困難者、待業者、失業者及長者業主的政策支持的彈性與力度。對於超過40年且被評為老化嚴重、風險較高的樓宇,應對持有該物業的退休長者、失業有財政困難的業主,實施按比例抵免,如從半額至全額的減免政策,以促進相關高風險樓宇維護政策的順利推行,以保障居民和旅客的生命安全。
作者:倫國基 首都師範大學澳門校友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