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五十肩」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或「凍結肩」,是一種常見的肩關節疾病,好發於50歲左右的人群。中醫將其歸為「痹證」範疇,認為與氣血不足、經絡不通密切相關。
中醫認為肩周炎的發生與三大因素有關:
1. 肝腎虧虛:隨著年齡增長,肝腎精氣自然衰退,導致筋骨失養,肩關節周圍組織變得脆弱﹔
2. 氣血兩虛:氣血不足無法充分濡養肩部經絡,使肩部活動受限﹔
3. 外邪侵襲:長期受風寒濕邪侵襲,或肩部過度使用造成勞損,導致氣血凝滯不通。
肩周炎的典型表現包括:
1. 疼痛特點:初期為陣發性鈍痛,後期可能出現持續性劇痛,夜間疼痛加重,常影響睡眠﹔
2. 活動受限: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受限,尤其外旋、外展和上舉動作困難,嚴重時無法梳頭、穿衣﹔
3. 壓痛點:肩關節周圍有多處明顯壓痛點﹔
4. 肌肉萎縮:晚期可能出現肩周肌肉廢用性萎縮﹔
中醫辨證通常分為三型:風寒濕痹型(疼痛遇冷加重)、氣滯血瘀型(痛有定處如針刺)和氣血虧虛型(勞累後加重)。中醫治療肩周炎強調「通則不痛」,通過針灸、推拿、中藥內服外用等多種方法,達到舒筋活絡、祛風散寒的效果。
預防保健方法
1. 注意保暖:避免肩部受涼及空調直吹﹔
2. 適當運動:每日做適度肩部活動,如「鐘擺運動」、「爬牆運動」,保持關節靈活性但避免過度﹔
3. 飲食調理:可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枸杞、當歸等﹔
4. 穴位按摩:經常按揉肩井、肩髃、曲池等穴位,有助疏通經絡氣血﹔
5. 避免勞損:避免長時間重複同一肩部動作和提重物,適當休息﹔
若出現肩部疼痛和活動受限,應及早診治,以免病情加重形成長期痼疾。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注意肩部保健,才能讓雙肩輕鬆自如,遠離疼痛困擾。
作者:澳門中醫學會 黃嘉華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