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澳門的報刊宣傳角力與多方對日博弈圖景

抗日戰爭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時,澳門作為葡萄牙管治下的特殊區域,雖未被日軍直接軍事佔領,卻因獨特的地緣位置,成為各方勢力輿論交鋒與戰略博弈的「隱形戰場」。其中,日本以報刊為工具的宣傳滲透,與澳門官方、民間形成的抵抗與周旋,共同勾勒出這段特殊歷史中複雜而深刻的畫卷。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珠江口地區局勢驟變,澳門的戰略價值瞬間凸顯。日本為實現「以華制華」的侵略野心,將輿論宣傳視為重要武器,在澳門展開系統性滲透。1941年,由日本幕後操控的《西南日報》正式創刊,這份報紙成為其美化侵略、傳播虛假資訊的核心陣地。版面中,日本蓄意將侵華戰爭歪曲為「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正義之舉」,把對中國領土的踐踏粉飾成「解放亞洲人民」的「使命」,甚至編造「日軍善待民眾」「中國抗戰必敗」等謊言,企圖瓦解澳門民眾的抗日意志,為其進一步控制華南地區鋪墊思想基礎。
除《西南日報》外,日軍「波集團司令部」編纂的《經濟封鎖月報》,雖以「經濟報告」為名,實則通過記錄對澳門物資進出口的管控細節、渲染「封鎖成效」,變相傳遞「服從即安全」的施壓信號,從經濟認知層面迫使澳門社會接受其侵略現實。
面對日本的輿論攻勢,葡澳當局雖被迫對部分抗日活動加以限制,卻始終拒絕日本駐軍、禁止親日報刊公開煽動暴力,為民間抵抗保留了生存空間。這種「有限中立」的背後,是葡萄牙在二戰格局中,既想維護殖民利益,又不願徹底依附日本的戰略考量。
民間層面,澳門民眾的抗日熱情從未熄滅,以報刊為紐帶的抵抗活動尤為活躍。1937年8月,《朝陽日報》與《大眾報》率先聯合發起「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這一團體雖面臨日葡雙重壓力,卻始終以報刊為陣地:《大眾報》開設「抗戰特刊」,每日刊登前線戰報、揭露日軍暴行,甚至通過連載戰地通訊,讓澳門民眾看到「平型關大捷」「台兒莊會戰」等勝利的真相;「四界救災會」則依託報紙發起售旗、義賣、募捐等活動,將籌得的錢款、藥品秘密運往內地抗日戰場,讓報刊成為連接澳門與全國抗戰的「橋樑」。
文化界的抗爭更顯風骨。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司徒奇等藝術家,在《澳門日報》發表《山河破碎圖》《鐵血丹心》等畫作,以筆墨控訴侵略;進步青年組織「修社」則與報刊聯動,通過報紙刊登讀書會啟事、話劇演出預告,將《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作品搬上舞臺,用文化力量對沖日本的虛假宣傳。這些行動雖未直接與日本正面抗衡,卻在澳門社會築牢了「愛國抗日」的思想防線,讓日本的輿論滲透始終未能撼動民眾的民族認同。
事實上,澳門的博弈遠不止於輿論層面,更貫穿政治、經濟領域。政治上,葡澳當局與日本的外交周旋從未中斷——1942年日軍要求澳門「驅逐所有中國政府駐澳機構」,葡方以「中立國不能干涉他國內政」為由婉拒,僅同意「限制辦公規模」;經濟上,日本試圖將澳門變為戰時物資中轉站,通過控制糧食、藥品等必需品的進口,逼迫澳門妥協,而澳門愛國商人則組建秘密運輸網路,將鎢砂、布匹等戰略物資從澳門偷運至內地,打破日軍的經濟封鎖。
這段歷史深刻表明,抗戰時期的澳門雖未經歷炮火洗禮,卻在輿論與戰略的「暗戰」中展現出獨特的抗爭姿態。日本的報刊宣傳終究未能瓦解澳門民眾的愛國心,而澳門官方的「有限中立」與民間的積極抵抗,共同守護了這片土地的民族氣節。如今回望,這段特殊的博弈史不僅是澳門歷史的重要篇章,更印證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上下一心、共禦外侮」的精神內核——無論身處何種境遇,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的信念,始終是抵禦侵略的最堅固防線。
作者:澳門理工大學教育與文化傳播碩士研究生 周辰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