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航局港灣院將流動泥漿變坦途

僅用90天,港灣院自主研發的意砼-BCA型固化劑,將三門洋市塗區塊造地工程182萬平方米「軟泥巴」變成硬基地,荒地變發展熱土。三航局港灣院作為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以新型建築材料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切入點,不斷推出解決特殊工程需求的新型建築材料產品,搶佔市場。

據了解,三門洋市塗區塊造地工程是浙江省圍墾規劃重點,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原位固化軟基處理工程,項目建成後將為健跳港快速發展提供經濟用地。但業主苦於傳統軟基處理的弊端,遲遲未動工:「這一大片灘塗足足有260個足球場那麼大,如果用砂石料填充置換的方式,不僅砂石供應不穩定,工期難以保證,而且運輸成本高,最重要的是破壞生態資源。」

三航局港灣院研發團隊針對業主需求,提出「以淤泥治淤泥」的方案,「不僅減少開採和運輸,還能變『廢』為寶。」港灣院材料所所長張悅然計劃通過原位固化技術對灘塗淤泥質軟土進行處理,將其轉化為滿足工程建設標準的地基。

研發團隊分析三門縣洋市塗區塊的灘塗軟土數據發現,土壤含水率普遍超過60%,部分區域甚至達80%以上,這些數據幾乎都是常規灘塗的2倍,簡直就是「流動的泥漿」。而更棘手的是,土壤中動植物殘體分解形成的有機物質不斷消解固化劑的膠結能力,粘性極大的淤泥使攪拌機每次下探都像陷入沼澤。如果採用傳統固化劑,完全發揮不出其「28天確保固化土試塊強度達到1兆帕以上」的最低標準。

研發團隊深知科技創新不是閉門造車,必須面向施工現場,只有服務工程建設的新材料才有價值,才能為業主所用。張悅然帶領研發團隊駐紮現場,先解決土壤有機物的干擾,經過軟土分析、改善配比,終於找到合適抵消有機質干擾的消解材料。實驗室里爆發出壓抑許久的歡呼聲:第一步攻克了。

為了業主能夠早日啟用建築用地,研發團隊致力解決「快速固化」問題。他們很快研究出早強型意砼-BCA型固化劑,新型固化劑僅用3天就能達到原來7天的軟土固化最佳狀態,且其後期強度更是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可是到了灘塗現場,強度卻只有1兆帕,沒有達到實驗室的1.5兆帕強度。試驗段施工現場負責人王雷反復確認現場情況,通過對不同深度、不同摻量、不同攪拌時間下的固化效果進行驗證,鎖定了關鍵影響因素,適用於三門洋市塗區塊的固化劑誕生了。

「真能28天實現高強度固化」?為了打消業主疑慮,研發團隊決定「先展示後收費」,經檢測單位固化28天後的相關檢測,試驗段固化后土地的承載力及強度都達到了設計要求。2024年8月,三航局成功簽訂固化劑產品供應合同,打響「意砼」品牌固化劑產品科技成果轉化的第一槍。短短3個月,22萬噸固化劑讓220萬方淤泥就地實現100%循環利用,碳排放減少70%。

三航局港灣院不斷強化「商」的意識和「全員經營」理念,持續做好市場追蹤,做大新材料產業化推廣,在今年初順利中標浙江省樂清市LPG儲配站和鋼瓶檢測站軟基處理工程,用60天完成原位固化技術處理軟基約96884立方米,創新技術和高效履約獲得業主表揚信,為後續良好合作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