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澳學子暑假身心健康

澳門最近公布了「中學生精神健康現狀調查2025」,结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學生正面臨中度至重度的焦慮困擾,睡眠問題普遍,甚至已經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學業壓力、考試和升學問題是主要的壓力來源,緊隨其後的是人際關係和對自我的高要求。眼看新學期就要到來,經歷了漫長暑假的學生們,很可能會陷入所謂的「假期症候群」,表現出疲倦、難以集中精神、甚至焦慮等狀態。面對這個情況,家長和整個社會,該如何善用這個假期,幫助學子們舒緩情緒、調整狀態呢?

首先,合理規劃暑期生活是緩解壓力、實現自我提升的關鍵。澳門政府及社會機構舉辦了各種主題的研學活動,提供十條主題路線,涵蓋愛國愛澳、歷史探索、科普教育及生態觀察等多元領域。每條路線配備專業導覽及互動環節,引導學生在實地走訪中深化對本土與中華文化的認知,實現「玩中學」的教育目標。對比起參加源源不絕的輔導班,這種寓教於遊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也能在遊覽中學習到歷史文化、本土情懷、溝通交際等學問。這些活動不僅提供碎片化學習的契機,更幫助學生在非學術場景中發現興趣、拓展視野。

然而,假期調整的核心在於家庭氛圍的「剛柔並濟」。家長需避免高壓管控,轉而通過情感聯結培養親子親密關係。學生假期在家接觸父母的時間變多,矛盾產生的機率也隨之加大。例如在電子產品使用矛盾突出的暑期,部分青少年沉迷遊戲至深夜,引發家庭衝突甚至設備損毀。此時,簡單斷網或沒收手機易激化對立,更有效的策略是共同制定使用規則,並通過親子心平氣和的平等對話、亲子戶外活動等轉移注意力。家長主動傾聽子女感受,接納其休息需求,協助逐步調整作息,才能避免將假期轉化為「隱形戰場」。

假期不應是學業壓力的延續,而是身心修復的寶貴週期。當學業壓力減少,家長放下成績焦慮,社會提供多元活動選擇,澳門學子才能在積蓄能量後,以積極的狀態迎接新學年的挑戰。

作者:黃琬珊 首都師範大學澳門校友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