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聲音,有光

當十二位宣講選手從舞臺兩側魚貫而上,台下掌聲如層層海浪,一陣又一陣地澎湃著整個會場,延綿不斷。
8月15日晚上,第二屆「粵講粵精彩」理論宣講比賽決賽在廣州市文化館解開帷幕。經過連天暴雨,那晚的廣州終於雨過天晴。晴空裏,夜色正好,圓月當空。會場幾乎座無虛席,亮相環節結束後,比賽正式開始。我坐在會場前排,只見臺上螢幕化作大門往兩邊開啟,選手逐個登場,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各不相同城市不同領域,出生橫跨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藏在普通話下的地方口音也若隱若現。

華南農業大學劉吉平教授分享了自己「春蠶吐絲,科技織夢」的故事,彰顯著「57歲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他攜著桑葉的清香與泥土的溫度,深耕蠶學34載,搭起了國內外蠶學「天線」,在海外獲稱「穆罕默德·劉」。據說,劉教授獲得的專利授權達85項,僅在大灣區就有40多萬畝桑田和蠶房得益於他的技術扶助。去年第四季度,劉教授成了「廣東好人」獲評者。
來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賈征楠博士一登臺,就邀請大家一起做實驗。他模擬出一個千層蛋糕,讓大家思考如何取出其中一層。「但如果是一個麵團,如何直接從中抽出一張餅呢?類似的,如何從一個金屬團中取出一層原子是一個困擾全球科研工作者數十年的難題。」他借實驗引入正題,「今年年初,我們團隊在國際學術頂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成果,立刻引起了全球科學界和國際同行的驚歎」,他幾乎開局即高潮,引起台下陣陣掌聲。「我們解決的正是這個世界難題,國際首次、中國創造、最薄金屬新紀錄成為評論熱詞。」
賈博士隨即伸手呈展示動作,可即使身坐前排聚精凝視,也只能勉強看到其手掌之上的微型物體,卻難以看出其具狀。「我特意帶了一塊二維金屬樣品,但是您應該看不到,因為它的厚度僅為我們頭髮絲直徑的二十萬分之一。您可不要小瞧了這薄薄的金屬片,這為人類探索物質世界打開了全新維度。」2004年,英國科研團隊通過撕千層蛋糕的方式得到世界上第一個二維材料——石墨烯,引發了世界科研團隊在這領域的競賽。中國努力追趕,卻始終在後。2015年,團隊另闢蹊徑,開闢二維金屬研究新領域。方案屢遭失敗,人員換了又換,賈博士卻始終堅守。2018年,團隊提出「範德華擠壓技術」設想,卻在全世界也找不到能擠壓納米級金屬的高平整鋼板。於是,這群研究員、博士生和工程師輪班上陣打磨鋼板,又從三文治中獲得靈感,用五萬元達到國外數百萬元設備的效果,邁出技術攻關第一步。
2022年一個冬夜淩晨一點,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顯微鏡下,一個全新樣品誕生了,團隊被緊張和興奮所淹沒,趕緊拿著樣品進行厚度測量。「當『0.62納米』的數字跳出時,『成了!成了!我們成了!』——這不是某個人的歡呼,而是整個團隊十年堅守的共鳴。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團隊的方法只對不到3%的材料有效,而我們的方法徹底打開了整個材料世界。十年追跑,這次,該我們領跑!」話到此時,賈博士振臂高呼,鏡片後的雙眼似乎已是淚光閃爍。全場再度掌聲如雷,我和台下所有人一樣,都被他深深打動了。
香小婷是從香港公屋來到廣州求學、創業的95後女生。「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街坊鄰里的電視裏反復播放著五星紅旗與紫荊花區旗一同升起的畫面,那時的我才兩歲多,不會想到,這場歷史時刻,會悄悄鋪就我未來的路。」她操起相當不俗的普通話,開篇即回憶往昔,說起奶奶時常念叨的那句話,「屋子再小,老祖宗的傳統不能丟——這是咱們的根。」2014年,小婷走出香港,來到暨南大學讀書,2019年研究生畢業時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她緊抓機遇,與同學合辦廣告公司,聯結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意,助力產業發展,促成了眾多青年就業,更催動了一批批港澳青年萌生奔赴內地發展的意向。「我們連續四年承辦中宣部指導的『書香滿中國』公益廣告展。」她激動地說,「如今,我們正穩步推進十年之約——在鄉村建設一百家書屋,讓山裏的孩子也能觸摸到星辰大海。」碩果累累的香小婷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她想起了兒時的夢想——幫助聽障人士重獲聲音。她將此前所獲得的盈利全部投進普惠型智能助聽器的研發中,繼續一步一個腳印。在追夢路上,香小婷完成了「公屋女孩」到「灣區青年」的蛻變。
十二個故事悉數呈現後,「粵講粵精彩」主題曲《聲音裏的光》在兩位專業歌手和一眾宣講者的演繹下,正式首演。看著自己創作的歌曲響徹舞臺,心裏難掩激動。三天後,獨唱版MV發佈。我想,這旋律與文字交織而成的三分多鐘,是宣講者們故事的凝練,是向粵港澳大灣區各行各業奮鬥者們的致敬。聲音描繪著故事,故事塑造著人物,人物閃耀著光芒,而這縷縷光芒,勾勒著南方土地溫暖的弧光,是初心的璀璨綻放,激勵著無數灣區兒女。或許,這就如我在歌中最後寫道的那樣——看/生命裏的光/講著初心永不忘/溫熱著沸騰著我們的信仰。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