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氣象預警系統,做好應對極端天氣準備

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極端高溫、強降雨、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更頻繁地出現,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地球物理氣象局預測,今年將有5至8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澳,且可能受強颱風或以上級別影響,同時極端強降雨風險顯著增加。特別是上周四(8月14日)本澳經歷頻密大暴雨及雷暴,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更破紀錄持續生效近四小時,路氹城區多處出現水浸嚴重、山泥傾瀉、車輛死火拋錨等,嚴重影響路面交通情況。

極端天氣為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儘管當局透過增設監測站點、在預報中應用人工智能等,但面對極端天氣的挑戰,氣象服務必須朝著數字化升級、智能化轉型、智慧化服務的方向發展,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全力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此,本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善用人工智能,健全智能數字氣象預報預測體系。當局須持續發展人工智能預報模型體系,優化算力、人員、資金、後勤保障等支援,積極拓展應用場景,推動AI與數值模式耦合應用,重點提升短臨和短期預報、中長期預測的精准度,輔助預報員完成資料處理、產品加工、輔助決策等基礎工作,讓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氣象業務發展加速器。

第二,加強與不同行業合作,為保障勞動者安全提供堅實支撐。參考內地氣象部門與郵政、快遞企業開展常態化合作,為快遞從業員提供高效、快速、專業的氣象預警服務,加強安全生產調度。建議當局與本澳不同行業,如建築、快遞、貨物運輸等業界建立聯絡機制,透過多渠道、多形式、多維度將氣象預警消息第一時間傳遞至前線人員手中,切實保障從業人員安全。

第三,強化氣象科學與其他領域交叉合作,拓展氣象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參考北京氣象局發佈《北京地區星空指數預報》,帶動觀星旅行的發展。建議當局積極與旅遊部門合作,將氣象景觀、氣象科普、氣象觀測體驗等納入旅遊產品體系,開創更多有吸引力的氣象旅遊項目,賦能「旅遊+氣象」探索新融合路徑。

作者: 中區社諮委員 陳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