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茶座試行 需各方配合減少滋擾市民

澳門市政署推出的露天茶座准照申請試點,為本地餐飲業注入新活力,業界反應積極,尤其離島區因街道寬敞,發展潛力巨大。此舉既回應了業界拓展經營空間的需求,也增添了城市的休閒氛圍。然而,要讓政策行穩致遠,需在多個領域細緻治理,平衡商業活力與居民生活品質。

消防安全絕對是首要課題。露天區域若桌椅、遮陽傘堆放不當,可能堵塞消防通道。應明確經營範圍與消防通道的安全距離,要求業者配備便攜式滅火器,並定期參加消防培訓。老舊城區餐廳因門口空間狹窄,需聯合消防部門逐戶勘測,劃定「禁放紅線」,消除安全隱患。

噪音管控是項挑戰。目前规定晚九時至翌日早九時不開放露天茶座,且禁用揚聲器,體現對居民安寧的重視。但實際運營中,顧客談笑、餐具碰撞等聲音仍可能造成干擾。建議參考《噪音法》細化標準,在居民區附近設定更嚴格分貝上限,並安裝移動監測設備。對於雅文・湖畔等適合延時經營的區域,可試行「梯度降噪」機制,午夜前逐步引導顧客降低音量。

污染防治需同步跟進。露天用餐易產生食物殘渣、餐巾紙等垃圾,若清理不及時,既影響市容,又易滋生烏蠅曱甴,甚至鼠害。應強制業者配備密閉垃圾桶,油污易滴落的地面需每日高壓清洗,避免污染街道。

治安管理方面,警方可在晚間高峰時段加強巡查,針對酒吧類場所,嚴格執行「禁止酗酒鬧事」規定,及時勸阻過度飲酒行為。

交通協調同樣關鍵。離島區旺時可能因桌椅佔用路面影響行人通行,市區狹窄街道更需謹慎規劃。建議聯合交通部門劃定「黃線經營區」,明確桌椅不得越線,確保人行道寬度。在旅遊巴士停靠點、公交站附近,需設置緩衝區,避免顧客聚集影響車輛上下客。

露天茶座試點是澳門優化城市治理的有益嘗試。唯有在細節處下功夫,通過「一區一策」的靈活管理,保障業界合法權益,維護居民生活品質,才能讓政策真正激活經濟、美化城市,助力澳門打造更和諧的宜居宜商環境。

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