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是零食

漫步在廣州江南西街頭,密集的人來車往和目不暇接的霓虹燈是會讓人「迷失」的。明明已想好要往前走,可能只是因為左邊街道某個閃亮的燈牌,雙腳便不聽使喚地扭轉方向,跟隨湧動的人流,在綠燈的指引下,踏著斑馬線而去。又或者,不知不覺地步進某座商業綜合體,轉過幾層後不知為何就陷於超市零食貨架的包圍圈中,於是只好伸手取出一瓶大紅袍茶飲料,在前去付款路上,又鬼使神差地徘徊在一眾薯片前,幾經思想鬥爭,最後拿下一包非油炸豌豆酥,疾步奔向收款臺,趕快結束這場考驗。

有這麼一個說法,一位作家書寫的,往往是其二十歲前尤其是童年的故事。對此,我深以為然。人的生活經驗自然會隨著年歲一層一層積累,然其對生命及周圍一切的態度,始終受年少時形成的意識所影響。對於零食,長大後的我固然是遠不如孩提時熱衷的,但潛藏於心底的「癮」,又不時會突然冒出來,向我的大腦發送信號——這塊朱古力看起來不錯哦,這款牛肉幹可帶勁了,是時候來杯凍檸茶了喂……如此種種,似乎還真找不到拒收設定。不難發現,父母雖然也有吃零食的習慣,但大多是瓜子、花生、餅乾這類傳統「小零食」,跟我們這一輩簡直不能同日而語。其實,跟寫作一樣,這來源於兒時生活的影響。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度過的。得益於已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珠三角地區經濟突飛猛進,無論是主要商業區的各大超市還是隨街可見的「鋪頭仔」,零食永遠是主角之一,讓人每次經過,都不得不注視幾眼,看看自己喜歡的是否有貨,或是又有哪些新品上架了。然而,那時的零食基本是國產貨,我對進口零食的瞭解,除了個別超市的某幾行貨架,更多是來自香港電視。Kinder出奇蛋、藍罐曲奇、四洲紫菜、M&M’S朱古力豆、卡樂B薯片、維他奶、陽光檸檬茶等等,真是不勝枚舉。當時的我,每每看到廣告裏孩子一臉滋味的模樣,整個腦袋便都充滿著對這些零食的嚮往。

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家平時並不常去的超市裏發現了一盒澳洲保利純牛奶——當時國內的牛奶品牌還沒起來——雖然11元的定價絕對算不上實惠,但難得看見電視裏的零食就在眼前觸手可及處,還是忍不住向媽媽提出了購買的意願。「澳洲保利,至可愛噶百分之百純牛奶。」那一刻,我竟然還唱出了這句廣告歌,只為得到媽媽的允許。小學時還有那麼一次,我們在佛山的堂兄家過夜,離開時發現了一盒也曾在電視上見過的家樂氏粟米片,想吃的欲望幾乎已刻在額頭上。大伯娘讀懂了我的心,把粟米片遞到我手上,讓我帶回家慢慢享用。

後來,珠三角地區與港澳交流日漸頻繁,除了從港澳親朋好友中品嘗到電視廣告裏零食的美味,一批批外國品牌零食,通過或進口或合資的方式,成為了身邊貨架上的常客。再後來,隨著代購、網購等新式購物方法的湧現,世界多地的知名零食,都能在指尖與螢幕的觸碰下,收入囊中。誠然,我在港澳的超市中,依然會遇到此前未見的零食,但只要打開手機的網購APP,這些零食便隨時可供選購,一點也不覺得遙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零食,跟動漫一樣,是八零九零後區別於父輩的重要一環,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縮影。對零食的不倽,固然有一口美味所賜予的簡單幸福感,但說到底還是童年生活對人一輩子的深刻烙印,讓人覺得生活就該有零食相伴,甚至為其貼上具備「回血功能」的標籤。這不,來一杯港式凍檸茶,這念頭,不又在蠢蠢欲動了嗎?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