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跨時代的著作《溫病條辨》

 跨時代的著作《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是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系清·吳瑭(字鞠通)撰,前後花了六年時間,於嘉慶三年(1798)完成。

刊行之後,為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餘次之多,並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注本,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為吳瑭多年溫病學術研究和臨床總結的力作,為論述溫病之專著。

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專著,全書共六卷。

卷首,引《內經》原文計十九條,以溯溫病學說之源。卷一,為上焦篇,論述各種溫病的上焦證;卷二為中焦篇,論述中焦的各種溫病及寒濕證的證治方藥;卷三為下焦篇,闡明了溫病下焦證的證治方藥;卷四為雜說,設短篇論文十八篇,分論與溫病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善後有關的問題;卷五為”解產難”;卷六為”解兒難”,結合溫病理論研討產後調治、產後驚風、小兒急、慢驚風和痘症等。

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前後貫穿,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溫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書中歸納溫病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實是葉天士散存於醫案中之清熱養陰諸法的總結提高。而分銀翹散作辛涼平劑、桑菊飲作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使氣分病變遣方用藥層次清晰、條理井然。葉天士之驗方,在吳瑭手中一經化裁,便成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諸名方。足知吳瑭此書,不是僅僅為纂集而撰,實是經心用意,為學術理論昇華之作。

後記:吳瑭用六年寫就的抗疫理論,其『透熱轉氣』『存陰退熱』等思維,正為破解當下超級病毒提供東方智慧。千年抗疫智慧,首創「三焦辨證」體系,將溫病分為上中下三焦傳變階段,比現代傳染病學早百年發現疾病擴散規律。全書收錄的198方劑今仍在臨床運用。如:銀翹散為流感發熱首選方(今用於甲流治療);桑菊飲為病毒性咽炎剋星;清營湯為高熱昏迷急救方案;這些方劑至今仍是中醫抗疫核心方劑。

體現了超前中醫思維,即整體動態觀、精准截斷療法、未病先防體系。首創「溫病傳變」理論,揭示外感熱病從口鼻→肺→胃腸的傳變鏈條,提出「在上焦勿犯中焦」等治療禁忌,創立「保津液」防傳變理念,奠定中醫預防醫學基礎。

為此,在為中國的非典/新冠抗疫,拯救大量危重症患者;均離不開銀翹散、桑菊飲、清營湯的辨證理論。其三焦辨證理論被寫入全球35所醫學院教材。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香港文藝》簽約攝影家 香港文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教授 獲2025年第四屆國際影藝聯盟 IFIA」典藏.相機」卓越藝術家稱號2024年國家「金絲路」卓越藝術家(民俗非遺)稱號 2021年全球(華人)金牌攝影師法國2019坎城國際攝影節金像獎得主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