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促青年就業 引領高質量發展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隨著本澳經濟逐漸復甦,但就業市場仍不容樂觀。根據統計暨普查局就業調查數據,今年3月至5月本地居民失業率維持2.5%,就業不足率升至2.1%;首季度16歲至24歲組別失業率高達6.5%,是所有歲組當中最高,高等教育學歷失業者佔失業總人口51%,可見本澳青年失業率仍然高企,且呈高學歷化。若青年長時間處於失業狀態,對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累積深受影響,甚至會誤入歧途,不利其職涯發展。
針對青年就業困難問題,政府已開展成立「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青年就業配對會、職前輔導會等,從多方面多渠道幫助青年盡快就業。但據青年反映,他們對各類工種的起薪點、具體工作內容及工作時長等了解甚少,只是透過零散的招聘信息或他人分享獲得資訊,就職後才發現與預期存在落差,容易出現崗位錯配。為此,本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優化求職信息平台,破除信息壁壘。勞工局已設有「本地職位空缺」平台,詳細顯示應聘職業的資料,但未能有效推廣至青年。建議當局優化平台設置,增設多維度搜查與篩查(例如工資範圍、公司規劃、上班地點、員工服務等),根據求職者的簡歷來智能推薦適配工作崗位,鼓勵公司在平台上展示公司文化、員工評價、崗位細節等,消除勞資雙方的信息落差。
第二,推出微專業認證,破解高學歷難就業的問題。針對現時就業市場空缺與青年學歷或技能未能匹配的情況,建議參考新加坡「職能創前程計劃」做法,擴大現時「就業+培訓專項計劃」,推出更多微專業認證課程及培訓,例如將數據分析師認證拆解成Python編程、統計建模等獨立認證,幫助青年更好掌握不同行業所需的技能,幫助青年就業。
第三,優化職前輔導,幫助青年做好職涯規劃。建議除簡歷、面試技巧外,引入優質的線上職涯測評平台、職場MBTI測試等工具,為青年制定個性化規劃。為參與青年建立職涯發展檔案,並定期追蹤就職情況、實踐經歷等,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可持續的職業發展。
作者:中區社諮委 陳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