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區朗國科技中國總部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朗國科技中國總部項目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標誌著項目正式進入二次結構施工及裝修階段,為朗國科技中國總部打造代表城市產業升級的「智造新封面」奠定基礎。

朗國科技中國總部項目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城核心區,該項目總用地面積17,84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740平方米,主樓高度99.6m,定位為第四代產業綜合體,旨在打造集研發辦公、生產製造等於一體的智能、環保、綠色、低碳的新型科技總部基地。

中交四航局項目負責人葉其奎介紹,朗國科技中國總部項目施工內容涵蓋廠房、宿舍及地下室、幕牆等工程;項目工期短,工序多,如何高效地做好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施工過程中資源配置及時到位,各道工序有序銜接等是確保項目工期履約的關鍵。

堅持精細化施工組織,高效推進項目施工建設

「接到中標通知書後,公司馬上組建項目管理團隊進場,梳理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並制定計劃,明確責任人、時間節點,專人跟蹤並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了高效完成各項工作。」葉其奎介紹道。合同簽訂後,中交四航局項目部全力配合建設單位在10天內完成了施工許可證辦理工作。進場後,迅速做好與前期樁基礎及基坑施工單位的溝通協調,快速進行塔吊方案編審、採購、基礎施工、安裝手續辦理及安裝等工作,確保了塔吊能及時投入使用,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全力組織主體勞務進場,通過人、機、料的協調、以及施工方法的討論,克服了連續暴雨的深基坑基礎底板施工的困難,解決了狹窄基坑的地下室側壁支模的難題,交出了2個半月整個地下室全面衝出正負零的好成績。

施工過程中,通過每天、每周、每月生產協調會,有效保障各項資源及時到位,及時解決現場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面對局部肥槽回填空間狹窄,採用原設計土方回填無法確保密實度的問題,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聯合建設單位、設計以及監理開展多輪試驗論證,最終提出採用石粉進行回填,經壓實度檢測,回填質量滿足規範要求。項目建設過程中,各方高效協同,資源配置及時到位並有效解決施工過程的困難,較計劃工期提前7天完成主體結構封頂。

同時,本項目外牆全部採用玻璃幕牆,面對工期壓力,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多次組織專題討論會,對施工方案進行比選,最終確定玻璃幕牆安裝以外腳手架作為施工平台為主,吊籃為輔。通過上述方案不但可以提前介入玻璃幕牆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的同時保證看施工的安全性,相對於只採用吊籃施工,節約了4個月工期,有效確保了項目工期履約。

貫徹安全環保施工理念,打造品質綠色工程

針對塔吊安裝拆卸、頂升加節等高危環節的「監管盲區」,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創新引入智能監控技術,在頂升橫梁銷軸、換步頂桿、回轉下支座連接等3個隱蔽部位安裝強磁鐵底座攝像頭,監管人員可通過電腦客戶端、微信小程序全程可視化監控,在破解「肉眼難及」的管控難題的同時,實現了作業全過程監管及可追溯。

「針對安全管理,我們還自主研發了‘二維碼知識平台’,動員項目全體人員參與」。該平台將施工工藝、安全規範等內容轉化為圖文視頻教材,同步生成二維碼。將二維碼張貼於施工現場關鍵位置,作業人員「掃碼即學」,同時後台自動生成個人學習檔案與班組達標率排行榜。數據顯示,平台上線後安全交底覆蓋率達100%,較傳統模式節約了60%重復交底時間,助力項目全面營造「人人都是安全員」的文化氛圍。

在環保方面,項目踐行「綠色建造」理念,引入泥漿自動處理設備,通過物理過濾和化學處理等技術進行固液分離,同時通過物理壓縮可以一次性將含水量達90%的淤泥壓縮至乾燥成品,淤泥回收率達98%,具備30m³/h的處理能力,確保外排水達標;針對地下室回填難題,採用石粉替代傳統土方,避免揚塵問題與沈降隱患。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融入高性能建築圍護結構、冰蓄冷空調系統等綠色技術,未來將實現能源消耗降低20%以上,碳排放強度降低超50%,著力打造「會呼吸的綠色建築」。

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展現央企擔當

自進場以來,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將履行社會責任融入項目建設全過程,以實際行動詮釋央企擔當:組織「藍馬甲」志願者走進廣州市黃埔區八十六中學考點,開展交通疏導、愛心護考等高考志願服務活動用貼心服務為學子高考護航;在廣大附中高新區實驗學校,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組織開展「萬名工程師進課堂」活動,面向學生講授房屋建設科普知識,為學生們打開「科技建造」的認知之窗。

項目建成後,將打造成為集研發、高端製造、辦公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智能、環保、綠色、低碳新型科技總部基地,立足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助力黃埔區打造「中國智造中心」,推動廣州黃埔區以科學城為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智能製造「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