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琴書:齊魯文化的韻律瑰寶

山東琴書,宛如齊魯大地上的一株古老而常青的藝術之花,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芬芳,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記憶。

起源明代初期,那時在山東鄆城一帶,民間小曲的自娛演唱形式悄然興起,這便是山東琴書的雛形。歷經數百年的演變與發展,它從文人雅士的書齋逐漸走向市井街巷,在清末民初迎來了鼎盛時期,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藝術形式。

山東琴書的表演形式別具一格。通常以二至五人為一組,演員們既分擔角色又兼樂器伴奏。早期多為分角坐唱,演員們正襟危坐,神情莊重,憑藉精湛的唱腔和默契的伴奏來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儘管現代表演中演員的動作表情相對自由了些,但那份端莊穩重的風格依然保留。其唱腔豐富多變,有【上河調】【鳳陽歌】等眾多曲牌,不同曲牌各具特色,或悠揚婉轉,或激昂高亢,能夠細膩地表達出各種情感和情節。其中,洞簫的吹奏更是為表演增添了一抹古樸典雅的韻味。

在流派方面,山東琴書形成了南、北、東三路。南路以茹興禮創立的「茹派」為代表,演唱風格質樸深沉,行腔穩健,咬字真切;北路以鄧九如的「鄧派」著稱,採用山東方言,注重唱腔的優美動聽和韻味的營造;東路則以商業興、關雲霞夫婦的「商派」為典型,唱腔富有變化,表演較為活潑。

山東琴書的傳統節目豐富多樣,既有長篇大書如《白蛇傳》《秋江》,展現完整的故事脈絡和複雜的人物關係;也有中篇節目如《王定保借當》,情節緊湊,引人入勝;還有短段兒如《梁祝下山》《昭君出塞》等,雖篇幅短小卻精悍,往往選取經典情節,以優美的唱腔和生動的表演讓人回味無窮。這些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民俗風情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然而,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山東琴書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它作為齊魯文化的傑出代表,承載著山東人民的集體記憶和文化基因,其價值不可估量。我們應當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對山東琴書的傳承與保護,讓這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繼續綻光彩,讓那悠揚的琴聲和動人的唱腔永遠在齊魯大地上回蕩。

作者: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粵港澳「和」青年藝術團團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促進會國際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 王子銘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