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海赴灣

相隔不到一個月,我再次穿過海底隧道,直奔深圳南山。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地,是宋少帝陵。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揭開蒙古帝國統治中原地區的序幕。據史書記載,其實早在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就開始進攻襄陽的小樊安陽灘,開啟了兩軍歷時六年的襄陽之戰。蒙古使用投石兵器猛烈攻擊,石頭如無數頭從天而降的餓狼撲向宋軍,蒙古順利攻下樊城。不可一世的元軍繼續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即今杭州),不甘投降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兩位兒子趙昰和趙昺出逃,在金華與部分大臣會合,一路南撤。

眾人撤至福州後,推舉剛滿七歲的趙昰登基,設立南宋流亡小朝廷。次年福州淪陷,眾人直奔泉州,又試圖南下廣東。在海上,颱風傾覆帝舟,落水的趙昰雖大難不死,卻難逃重疾而崩逝。七歲的趙昺臨危受命,年號祥興。趙昺在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的護衛下逃到新會崖山,繼續抗元。不久,孤立無援的文天祥被擒,留下了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宣告了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降將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形成三麵包圍之勢。兩軍船戰隨即爆發,史稱崖山海戰。2月6日,宋軍大敗,忠臣陸秀夫見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殉國。次日,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而趙昺的屍體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深圳赤灣,也正是我們此行之地。

週末的南山陽光燦爛,街上仿佛被按下了減速鍵,日常的快節奏稍微得到了調節。迎著上午的陽光,我們乘車出發。車在繁華先進的都市中穿梭,各式建築如標籤一般,彰顯著這個城市的非同凡響。不久後,車離開市中心,一個白色路牌透過玻璃映入眼簾,上面的黑字瞬即引起我注意——少帝路。無需多問,宋少帝陵,我們即將達到。

前一天在南山博物館時,同行的曉傑就跟我說起宋少帝陵的事情。「因為趙昺是在南逃中繼位的,沒有正式登基,所以他的陵墓不能按皇帝級別來建制。三十來歲的曉傑對歷史文化頗有研究,早些年與畢業於浙江大學的太太南湘子分別創建公司,專注於非遺文化申報傳承和網文、劇本等文字作品創作事務。面對陸秀夫背著趙昺跳海殉國的雕像,曉傑說,「這個雕像是出自宋少帝陵那裏的。」

網約車將我、曉傑和南湘子準確送達位於赤灣的陵園,一個北依小南山,南臨伶仃洋的地方。下車後便見黃色的「宋少帝陵」四字以行楷字體,刻在一座石碑之上,似乎擔起了「招牌」的角色。貼在一旁的藍色小牌則用規範的宋體寫著:本場館實行免費開放。我們入園,只見綠植盎然,確為鬧市中的一片寧靜安詳之地,門口另一塊石碑的背面用隸書刻有「崖海潛龍,赤灣延帝」八字。此時,曉傑指著左邊提醒我道,「這就是陸秀夫背著趙昺的雕像。我轉身望去,陸秀夫右腳踏在高起的石頭上,身板挺直,右手呈拔劍之勢,長須之上一臉悲壯。紅色披風內,裹著的少帝嘴角輕揚,分明還不知道國運已至低谷,其短暫的生命也即將畫上句號。雕像前是一個香爐,再前是一張不銹鋼供奉方桌,桌邊掛有繡龍紅布,黃色的「丞相大人」四字躍然布上。

我們沿著灰色石板路繼續往前,經過一個同樣刻著黃色行楷「宋少帝陵」的牌坊後,便達到陵墓。「就是這麼一個規模了。」曉傑說。整體呈圓形的陵墓一覽無餘,看不出絲毫帝皇氣派。走近觀察,可見墓地中央豎立一塊大石碑,墓碑的上方刻有祥龍兩幅,中間刻著太陽浮雕;墓碑正中鐫刻「大宋祥慶少帝之陵」八個填金大字(「祥慶」應為「祥興」);兩旁金字對聯寫道:「黃裔於今延宋祀,赤灣長此鞏皇陵」。其實,對於這麼一位出生於亡國之際,自幼便隨眾人逃難的小兒而言,所謂玉璽、皇冠、黃袍,還有哪些在顛簸流離中的皇族儀式,一切都比不上母親焦灼無助的神色來得透徹。離去,是時勢使然,或許也是一種解脫。《趙氏族譜·帝昺玉牒》中載,「後遺骸漂至赤灣,有群鳥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邊巡視,忽見海中有遺骸漂蕩,上有群鳥遮居,竊以異之。設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禮葬於山麓之陽。」

我抬頭環顧四周,數不清層數的住宅大廈以問天的姿態直逼雲天,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大多數人對與陵墓為鄰似乎已不甚介意。不知何時,曉傑與一位潮汕老鄉開始聊了起來。那是一位年過六旬的阿姨,膚色帶著一層陽光留下的黝黑,臉上的皺紋隨著話語起伏。她說自己當初跟著母親來到深圳投靠妹妹,至今已經三十八年了。她在這裏做起了義務守墓人,順便出售一些拜祭香燭,價錢極為公道。「那時,有人叫我來這裏守墓。」她回憶道,然而當我們問起那是誰時,她卻直言「不知道」。我和南湘子猜測,可能是她當時遇到了什麼困境,經某人指點來這裏守墓,以消災劫難。我留意到,在跟我們交談時,阿姨的手指一直在手袖中反復吞吐,左手手袖近手掌位置有一個裂開的破洞,肇事者顯然就是那根大拇指。

離開之時,我回頭望向陵墓,聯想著趙昺從新會崖海一路漂浮過來的可憐情景,又想到自己身為一介平民,卻比黃袍加身的他幸運不知千倍萬倍。同樣從新會出發,同樣穿過海洋來到赤灣,我卻是那樣的興致勃勃,感歎著海底隧道的不可思議。是啊,彼時乃國破家亡,此時是家國復興,經此對比,心裏又怎能不感慨萬千?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