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圈上層設計重在改善實體營商(上)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

日前,在立法會大會舉行的口頭質詢大會上,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以下簡稱經財司)司長戴建業在回答議員質詢時表示,為了更好地活化六大片區和構建成創新型的社區商圈,政府已成立跨範疇工作組,經濟財政範疇負責統籌和協調各項工作。這意味著六大歷史片區的活化工作,將由從上屆政府決定的由社會文化司(以下簡稱社文司)牽頭,正式由今屆政府調整為由經財司統領,實際上就是政府的一次自我糾偏持正。

人們記得:2023年9月,政府為配合「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推動「一基地」建設,專門聯同6家綜合旅遊休閒企業共同推進六大歷史片區活化工作。6大博企也表態承諾,在未來的10年內將投資1188億澳門元參與舊區活化工作,並在具體分工上還作出如下的責任安排:「銀河娛樂」負責「荔枝碗舊船廠」部分區域;「美高梅」負責「媽閣塘」片區;「永利」負責「福隆新街」步行區;「澳娛綜合」承包「內港碼頭(內港23~25號碼頭)」區域;「金沙中國」負責離島「官也街」一帶的活化;「新濠國際」則負責「新馬路及十月初五街」一帶區域等等。於是人們滿懷希望,翹首企盼各區通過活化,能收到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的槓杆式效益。

然而實際不如預期:政府社文司去年底公 布說,歷史片區活化以來,各個片區合共舉辦750場藝文演出,併為超過200個單位提供演出機會,活動期間吸引逾170萬人次到訪。其它的就緘口不言,諸如內港23/25碼頭維修翻新、福隆新街安裝篷頂、荔枝碗舊船廠進駐硬件等工作進展,以及費用支出多少?商圈收益如何?則一概諱莫如深,不見片言隻字的披露。

所以,當有關方面最近要求在工商業發展基金追加6.5億澳門元時,便備受各方的質疑:(1)每區整個扶持與活化工程的預計費用是多少?(2)該筆款項如何確保有的放矢地精準使用?(3)如何實實在在地在改善片區營商環境中,協助中小企業在困局中突圍?戴建業頗有信心地表示,為把六大片區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商圈,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為居民和旅客提供文旅休閒新體驗,藉此提振社區消費,工作組正在檢視過往活化片區工作的基礎上,以新思維制訂有關片區發展的頂層設計,同時,有序推進不同活化項目,強化片區之間的連接及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將會藉著各項大型表演和活動的舉辦,加大引客入片區輻射,為營造社區商圈添加動力。

不錯,前段時期各個片區確實不定期地舉辦有各類的文藝演出或文創市集等活動,社會團體、悠閑企業和表演單位等,都為此作出積極的努力。但亦無須諱言,表面呈現五彩繽紛的表象,也突顯出彼此內容的同質化,表演節目以孤芳自賞的居多。加上活動場地普遍受到舊區環境的局限,多數設在片區外圍前地,導致遊客的腳步難以延伸到在街巷穿行。沒有遊客流量,當然催生不出購物消費。

作者: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