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可嵐促外僱轉化育新產業保青年就業

唐可嵐
澳門長期以來經濟產業結構過度單一,現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在此背景下,青年事業發展路徑規劃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民眾建澳聯盟常務理事唐可嵐表示,當前澳門青年就業困境主要源於就業崗位失衡及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陣痛,雖然政府提出的「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為青年指明了方向,但仍需制定更具體的產業發展規劃。她強調,必須保障澳門居民優先就業,同時明確澳門未來經濟發展定位,方能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外僱轉化緩解就業壓力
唐可嵐指出,當前澳門就業市場正面臨本地就業發展機會減少與外僱比例偏高的雙重挑戰。根據勞工局數據,截至二O二五年五月,酒店業外僱人數達三萬一千九百五十五人,佔澳門外僱總數約百分之十七點三,較去年同期增加二千六百六十四人。推動「外僱轉化」是短期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舉措。她呼籲特區政府鼓勵大型博企肩負社會責任,積極牽頭,逐步將適合本地居民從事但現正由外僱擔任的職位轉為聘用澳門僱員,復甦本地經濟核心動力。同時,她建議政府將外僱轉化成效納入博企續牌評審的重要指標,透過政策引導與企業配合,切實保障本地居民就業權益。
培育新興產業創造就業
唐可嵐認為,從長遠發展方向,澳門需培育多元化產業,為青年創造專業對口的就業機會。現時不少學生雖按「1+4」方向選擇專業,但畢業後卻發現澳門缺乏對口就業機會,引致人才外流或最終不得不從事與所學無關的工作。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二O一九年澳門博彩業收入佔GDP高達百分之五十點九,反映經濟結構存在失衡情況。參考二O二四年中國民企五百強,排名前二十三名企業各自的年度營業收入規模,已超過二O一九年澳門博彩業的全年總收入。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澳門若能成功引進或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不僅可形成核心競爭力,更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創造大量高質量就業崗位,最終實現對傳統博彩業經濟貢獻的替代甚至超越。
她建議特區政府優化「1+4」產業發展策略,透過明確的階段性目標與實施路徑,針對性引進契合澳門發展方向的標竿企業,同時強化產學協作以精準對接人才供需,並完善相關產業配套措施,從而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為本地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唐可嵐強調,澳門經濟轉型需政企協力,切實保障本地居民就業,並聚焦培育具強大競爭力的核心產業,為澳門在區域合作中建立獨特的產業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