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抽筋的「中醫解密」

半夜睡得正香,突然小腿一陣劇痛抽筋,痛到忍不住叫出聲來,這種體驗相信很多人都遭遇過。在中醫看來,這可不是單純的「缺鈣」那麼簡單,而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
一、中醫眼中的「抽筋」是什麼?
中醫把抽筋稱為「轉筋」,認為這是筋脈失去濡養後的「抗議行為」。就像乾旱時土地會龜裂一樣,當氣血不能滋養筋脈時,肌肉就會突然收縮「罷工」。《黃帝內經》說:「肝主筋」,「脾主肌肉」。所以中醫治抽筋從來不只盯著小腿,而是會從肝、脾、腎等多個「部門「找原因。
二、小腿抽筋的5大「幕後黑手」
1. 肝血不足的「熬夜黨」
經常熬夜刷手機的人注意了!肝藏血,血養筋。當肝血被熬夜透支後,筋脈就像缺油的彈簧,容易突然卡住。這類人多伴有眼睛乾澀、指甲脆裂,抽筋常在凌晨1-3點(肝經值班時間)發作。
2. 寒濕侵襲的「冷美人」
夏天貪涼吹空調、冬天穿破洞褲的年輕人要當心!寒氣侵入經絡,會讓肌肉像被凍住的橡皮筋一樣僵硬。這類抽筋往往伴隨小腿發涼,熱敷後立刻緩解。
3. 脾胃虛弱的「節食族」
過度節食減肥的人常中招!脾虛無法將營養轉化為氣血,肌肉就像得不到灌溉的禾苗。這類人多伴有消化不良,抽筋後肌肉會有持續酸痛感。
4. 運動過度的「暴走俠」
突然劇烈運動後出現的抽筋,中醫認為是「氣血暫時性耗損」。就像突然把汽車油門踩到底,發動機肯定要抗議!
5. 老年人常見的「肝腎不足」
年紀大了以後肝腎精血自然衰退,筋脈就像老化的橡皮筋容易打結。這類抽筋往往反覆發作,伴有腰膝酸軟、耳鳴等症狀。
三、中醫的「花式治抽筋」妙招
1. 食療方——吃對顏色養好筋
– 肝血不足:多吃深綠色食物(菠菜、桑葚)+動物肝臟(每周1次)
– 寒濕型:生薑紅糖水(煮薑時記得帶皮!)
– 脾胃虛弱:山藥小米粥+炒麥芽(超級養胃組合)
2. 穴位急救——按壓3秒見效
– 承山穴:踮腳尖時小腿後方最突出的位置,堪稱「抽筋開關」
– 陽陵泉:膝蓋外側下方凹陷處,是筋會穴位(按壓時配合腳背上下擺動效果更佳)
– 緊急時可用指甲重掐人中穴,能快速放鬆痙攣
3. 中藥泡腳方
– 艾葉30g+桂枝15g煮水泡腳(適合寒濕型)
– 當歸20g+伸筋草15g煮水泡腳(適合血虛型)
注意:糖尿病或靜脈曲張患者水溫不宜過熱!
4. 趣味運動預防法
– 睡前腳趾操:用腳趾玩「剪刀石頭布」(促進末梢循環)
– 毛巾抵抗法:坐姿用毛巾套住腳掌,緩慢伸直膝蓋(溫柔拉伸跟腱)
四、3個顛覆常識的冷知識
1. 抽筋時千萬別硬扳腳趾!正確做法是保持放鬆,用手掌根部從膝蓋後方往腳跟方向緩慢推按。
2. 喝可樂可能加重抽筋,其中的磷酸會影響鈣磷代謝,中醫認為會助長濕氣。
3. 缺鈣不是主因,臨床發現很多抽筋患者血鈣正常,反而是鎂、鉀等微量元素失衡更常見。
五、什麼情況要看醫生?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是更嚴重的健康警報:
1. 每周抽筋超過3次
2. 伴隨下肢浮腫或靜脈曲張
3. 白天無誘因突然抽筋
4. 抽筋後24小時仍有行走困難
中醫有云:「上工治未病」。與其等抽筋痛到哭,不如平時多按按承山穴,睡前做做腳趾操。記住,你的小腿不是在無理取鬧,而是在用疼痛提醒你:該好好關心自己的身體啦!
(小貼士:下次抽筋時,不妨試試一邊按陽陵泉,一邊默念「不痛不痛」,中醫認為情志調節也是治療的一環哦~)
作者:廣慈醫療中心 蕭靄銀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