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啡」常大灣區

走在大灣區,不管哪個城市,找一家精品咖啡店,喝一杯咖啡,不知何時似乎已成了「指定動作」。在中國,能稱得上「咖啡城市」的,除了上海和延吉,重鎮均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國際級都市自不必說,「中國僑都」江門看似是異軍突起,實則咖啡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隨歸國華僑而來,成為當地華人華僑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今的江門,除了咖啡店種類繁多、隨街可見,咖啡豆和咖啡萃取製作器具的生產銷售,也得益於毗鄰港澳和成熟的不銹鋼產業,構建出更為豐富立體的咖啡產業體系,並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相互呼應。

大灣區城市生活節奏迅速,市民尤其是年輕一輩的視野相對開闊,求新欲強,於是快捷的美式咖啡和樣式多變、口感豐富的花式咖啡就自然佔據了主要市場,速溶、掛耳、瓶裝等更為便利且款式漸多的咖啡也林立於各大便利店、辦公室和家庭中。然而,喝咖啡,我向來主張現磨,且偏好手沖、冷萃、冰滴等萃取方式,更不作額外調味添加,主打一個純粹。有品質的咖啡,豆香即對嗅覺施展誘惑,若是手沖,熱水從長嘴壺縱身奔流撞擊咖啡粉的那一刻,更如飛流直下三千尺。水與粉的激切邂逅,迸發出浪漫迷香,催發酒紅色的瓊漿珍珠般一顆一顆落入盞中,再借舌頭給人酸、苦、甜、醇、澀、香等多層享受,值得細品再細品。一份手沖咖啡,傳統以來是「熱飲法」,若將咖啡液往冰塊或冰球奔流傾瀉,則又煥發出另一種反應。這種「冷飲法」可謂口感甜進苦退,質感近乎由醇厚變得明快,更符合年輕人口味。

如今,喝咖啡已不只是咖啡本身。大灣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又開拓創新勇立潮頭,一眾咖啡店多姿多彩,爭相鬥豔。追求高品質豆,使用專業化咖啡機,產品花式頻出新意,店面緊靠山海園林,裝修設計跨界文學藝術領域,打造個性化IP等等,實在層出不窮,一次次打破想像。新會崖門YK CAMP,浪花拍打礁石,海風吹拂咖啡,旭日的金光灑遍營地每個角落;中山南朗Old Boy Coffee&Cake,秋風讓咖啡染上了金黃的稻香;香港長洲得得地茶餐廳,簡樸的黑咖啡彌漫著離島的愜意;至於澳門,我始終忘不了自己左手美式右手拿鐵,冒雨走在嘉樂庇總督大馬路上,一位優雅女士從後趕上主動為我撐傘擋雨,萍水相逢卻走過了短暫的風雨同路……

當然,無論如何七十二變,咖啡品質的核心依然在於豆,黑咖啡始終被尊為經典款,也正是源於咖啡豆這一核心競爭力的呈現,就如清蒸於粵菜,刺身於日料一樣。「我去過非洲的咖啡豆種植國家,他們用鐵鍋炒豆來作烘焙,熱水直接沖泡來萃取,十分簡陋」,咖啡企業家Simon哥跟我說,「但非常好喝!因為那些咖啡豆的品質很好。」Simon哥十七年前從澳門回到老家新會,建設誠品咖啡工廠,業務立足於澳門和新會兩地,向全國乃至海外開花。在他的觀光工廠,我們用玻璃杯喝著手沖咖啡,數日不見的藍天暖陽透窗而入,刺激著咖啡的醇香。Simon哥從世界各地海淘了老式咖啡壺、軍用磨豆機、咖啡店海報等等數不盡的咖啡主題珍品,讓人目不暇給、大開眼界。Simon哥對每一件藏品都如數家珍,隨手拈來便可將背後故事娓娓道來,仿佛這些超過百歲的「古物」,依然保留著觸摸得到的靈魂。「我正要建一個咖啡博物館。」Simon哥的話,平淡道出,卻比咖啡更為振奮。

在中國,咖啡從昔日的「富人特享」變成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整個產業的發展就是社會變化的縮影,而擁有華僑文化又走在國家發展最前沿的粵港澳大灣區,更是這個舞臺的主角。那麼,活在這片沃土的我們啊,當咖啡與舌頭產生共鳴時,是否會心生感恩?感恩天地供養,感恩國家強盛,感恩有這麼一段緣分,讓我們在咖啡世界裏與徜徉其中的萬事萬物,得以遇上。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