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舊區合力不足 各行其是效果不彰

去年,澳門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率先提出「1+4」的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所謂的「1」就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就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為此,特區政府還利用新賭牌競投招標的機會,藉著與6大博企簽署新的經營合約的時機,要求博企綜合度假休閑企業與政府、與社會一起,共同開展歷史片區(舊城區)的活化工作。因為政府認為,活化舊城區工作單靠政府的市場行為是做不到的,希望熟知遊客心態的博企,以商業行為、根據舊區的景點及特點,把舊區活化成為不同的景點。

6大博企也表態承諾,在未來的10年內將投資1,188億澳門元參與舊區活化工作,並在具體分工上還作出如下的基本安排:「銀河娛樂」負責「荔枝碗舊船廠」部分區域;「美高梅」負責「媽閣塘」片區;「永利」負責「福隆新街」步行區;「澳娛綜合」承包「內港碼頭(內港23~25號碼頭)」區域;「金沙中國」負責離島「官也街」一帶的活化;「新濠國際」則負責「新馬路及十月初五街」一帶區域等等。於是人們在發展藍圖面前滿懷希望,翹首企盼各區在互相促進和互相輝映中,使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收到數以倍計的效益。

唯事實上並非如此,人們在實踐中不僅發現當局與博企各有各做,連6大博企也是各行其是。例如,6大博企已計劃安排有文創商業、藝術展演、漁港文化、古街潮玩等。某方面舉行的「消費大獎賞」便在北區周末大張旗鼓地舉行,而在南區和離島區卻是呈現缺席狀態;旅遊局擬在明年推出「周遊列澳」、「味歷澳門」和「濱海遊樂」等3項「帶動社區經濟」活動時,文化發展基金又另行安排2,500萬元資助「雙慶」活動;基金會也有「社區活動」資助。表面看去節目繁多五彩繽紛,但內中不難發現多數的是孤芳自賞的項目,故難免存在同質或重疊的情況。

正因如此,社會和業界才有呼聲主張政府主導統籌6大歷史片區的活化工作,轉介機制只能發揮拾遺補缺的輔助作用,確保各區活化工作形成合力齊頭並進。事關只有特區政府才能掌控著整個澳門文體事業的發展方向和大局,其它的組織機構都難以替代。

同時,業界也提出新構想,建議充分發揮6大綜合度假休閑企業的優勢,借鏡「北區消費大獎賞」的模式,將博企會員積分轉換成不受地域局限、使用時限較長的消費券,令普惠性的消費獎賞能雨露均沾地涵蓋全澳門的商戶。為擴大刺激力度,當局可否考慮允許6大博企在活化舊區投資千億元的計劃中,撥出一定比例可抵扣注資的款項發行消費券,以配合會員積分消費券的推廣,激活社區消費,吸引北上消費的資金回流,令中小企更多地共享博彩業迅速復甦的發展成果,這個構想和提議值得當局參考。

作者: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溥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