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開幕 吳志良:助力國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150名兩岸四地代表出席論壇
「第15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昨在科學館會議中心舉行,150名來自兩岸四地文化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家等出席。今屆論壇主題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與國際傳播,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致辭稱,澳門在文化傳承發展與國際傳播上有經驗、有網絡、有中西方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獨特話語體系,他期望論壇進一步突顯澳門的作用,為進一步推動國家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帶來有價值的參考和助益。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加強與港澳台地區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自2009年起先後在海口、台北、澳門、香港、承德、台中、哈爾濱等地舉辦了14屆。今年,論壇由澳門輪辦,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同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昨上午在澳門科學館會議中心舉辦「第15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開幕儀式,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中聯辦副主任呂玉印、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顯法,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以及來自兩岸四地從事文化藝術相關工作且在本領域具有一定影響的藝術家、專家學者等150人出席。
「第15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主題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與國際傳播。論壇將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當代藝術的審美表達、全媒體時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等熱門話題,結合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文化文藝工作實際,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國際傳播、中華美學精神、當代藝術實踐等進行深入探討。
吳志良:冀論壇進一步突顯澳門作用
吳志良致辭時表示,當今人類面臨的各種矛盾和衝突,遠超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為,要處理和化解這些衝突,單靠個別的西方文明體系恐怕是不可能的,而是應該取中西之長,尤其應萃取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的合理成份,重構人類共同價值,從中為探索達至人類的持久和平發展尋求有益的啟示。
吳志良稱,今屆論壇正是希望通過探討把中華文明的突出個性融入當代文藝的審美表達、在全媒體時代謀劃中華文藝的創新和傳播,來為實現論壇的總主題——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與國際傳播——提供成長的養分。而今屆論壇選擇在澳門召開,可謂符合天時地利。澳門作為中國最早、最持久的對外開放城市,既完整保存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基因,又長期是西學東漸、中學西傳的橋樑,在文化傳承發展與國際傳播上有經驗、有網絡、有中西方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獨特話語體系。

他說,澳門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實驗室,精彩演繹了中華文化的巨大開放性和包容性,成功踐行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構建人類共同價值的典型個案,他期待,這次論壇可以進一步突顯澳門的作用,更期望論壇討論的真知灼見,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帶來有價值的參考和助益。
馬逢國:結合大灣區平台加強兩岸交流
馬逢國致辭表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核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它能夠團結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人,一種共同的文化認同,是促進社會進步和諧的強大動力,更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傳統。它不斷融入當代元素,適應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創新。青年人是文化傳承與建設的主力軍,在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民族國家觀念的同時,必須要迎合青年人趣味,創新文化傳承與建設的形式。放在當下,更需要結合港澳大灣區平台,加強兩岸文化的互動交流,形成「共商共建」的文化氛圍。

他又提到,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於當代中國來說,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傳播,讓世界讀懂中國,甚具挑戰性,尤其當前因爲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一些西方國家經常透過經濟和文化這些貌似「非政治」的議題,對中國施加壓力,但當代中國的發展為國際社會帶來共同發展的機遇,也大大提升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也提供了一些傳播的好機會。要做好國際傳播,深感任道重遠。
王吉隆:要傳播世界村的理想
王吉隆表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每年在四地輪流舉行,已成為藝術界一張閃亮名片。隨著時代進步、網路迅速發展,傳播媒體也日新月異。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媒體作適當而有效連結,是當前藝文工作者的要務。
王吉隆稱,今年主題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與國際傳播,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要努力把古代的美保留到現代的社會上,讓現代社會支撐古代的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不是任何國家一些所能替代,所以不僅要在傳播上,弘揚中華文化的特色,更要傳播世界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