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傳拓技藝體驗活動啟動

為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更好的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7月8日澳門城市大學在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舉辦了「國家級非遺-金石傳拓技藝體驗活動」啓動儀式,場面熱烈。

本次沈浸式的體驗活動,不僅義務講授傳拓理論知識、傳拓工具製作,而且對學員進行系統的碑刻傳拓技藝培訓,包括清理器物、上紙、上墨、揭取等多道工序。這次體驗活動以平面碑刻傳拓技藝為主,兼而演示浮雕、造像、畫像磚、畫像石的傳拓技藝。澳門城市大學中葡文化遺產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提供了館藏古磚,用於教學實踐。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看到,操作人員在拓印時,先將拓包醮墨後進行試打,再上紙拓上一層淡墨,待二至三遍拓印上墨時逐漸加深墨色,直至拓紙上的磚銘清楚顯現。當拓紙近八九成乾時,便從磚體揭下拓片,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操作過程。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教授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葉桂平教授出席了啓動儀式。他在致辭中表示,科普和科研是一體兩面,作為國家級科研平台,文化遺產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承擔著相應的學科建設使命,以及應用問題的探索與突破,同時也承擔著科技交流的使命,本次科普活動就是師生交流,科研人員與市民交流的好契機。正值暑期,誠摯歡迎澳門市民、青年學子及文博從業人員參加本次科普體驗活動。科研處處長盛劍博士、圖書館館長師麗梅、課程主任邢亞龍和任玉潔,以及澳城大部分師生代表參加了啓動儀式。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王伯勳主持了開幕式。

朱曉輝展示自己的多色套拓作品

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傳拓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執行館長朱曉輝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傳拓體驗活動。他向媒體介紹說,傳拓是用紙、墨及工具將鑄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和紋飾捶印下來的傳統手工技藝,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技藝𦘦始於魏晉南北朝,歷經隋唐時期的演進,至宋代已經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並延續至今。同時,他還帶來了自己的十餘幅傳拓作品,向大家展示多色套拓技藝的畫面效果,引起了在場記者和師生們的濃厚興趣。朱曉輝還向澳門城市大學圖書館贈送《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兩冊,該書出版獲得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項目的資助,也是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與高校學者合作研究的成果。

此外,知名文物鑒定專家、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國強向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贈送了兩幅珍貴的石刻拓片,他曾擔任洛陽古墓博物館館長、洛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等職。

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王伯勳主持啓動儀式

據悉,除7月8日至14日舉辦的第一期體驗活動外,主辦單位還將在7月15日至21日舉辦第二期體驗活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