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僅近半受訪長者心理狀況良好 工聯促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左起)郭駿謙、何鍾建、李靜儀、楊淑莊、馬韻妮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社會服務委員會與聖若瑟大學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開展了「澳門長者就業與生活狀況」調查, 749位受訪長者中,只有近一半受訪者表示「心理狀況良好」,有三成半表示存在中度及嚴重心理困擾。受訪者的焦慮狀況以及對自信心的評價對於他們的心理困擾存在著顯著的關聯,當中獨居長者的狀況較非獨居長者嚴重。另外,逾八成表示主要收入來源是「社會保障基金的養老金及個人儲蓄」,四分之一人沒有緊急備用3至6個月的生活費,仍有逾兩成表示「願意繼續工作」,主要原因是認為工作可以令其有收入。工聯建議,政府持續關注長者的生活狀況,並提供適切支援,尤其加強了解獨居長者身心健康狀況,和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調研單位昨假工聯北區筷子基家庭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舉行「澳門長者就業與生活狀況」調查發佈會,由工聯副理事長、立法議員李靜儀、工聯社會服務委員會主任楊淑莊、工聯社會服務委員會副主任馬韻妮、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院長及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總監何鍾建、聖若瑟大學澳門社會發展觀察中心主任郭駿謙介紹該調查內容。
兩成受訪長者仍有工作意願
是次調查對象為55歲或以上澳門居民,成功訪問749人,其中逾八成屬65歲或以上。受訪者在經濟及就業方面,逾八成表示主要收入來源是「社會保障基金的養老金及個人儲蓄」,其中四分之一人沒有緊急備用3至6個月的生活費。在繼續工作意願方面,受訪者中有部分仍有工作,而在沒有工作的受訪長者中,仍有逾兩成表示「願意」,主要原因是認為工作可以令其有收入,以及仍然有良好的工作能力等原因,顯示仍有一定受訪者需要或願意就業。
三成半受訪長者存在中度及嚴重心理困擾
在精神健康方面,只有近一半受訪者表示「心理狀況良好」,有三成半表示存在中度及嚴重心理困擾。受訪者的焦慮狀況以及對自信心的評價對於他們的心理困擾存在著顯著的關聯,當中獨居長者的狀況較非獨居長者嚴重。
研究亦指出,受訪者的經濟情況和生理健康狀況亦影響著其心理困擾程度,例如患有3種疾病以上的受訪者心理困擾程度、孤獨感分數均高於其他受訪者。照顧情況方面,近四成受訪者屬獨居,亦有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從不照顧或沒有需要照顧的家人」。
促加強長者精神及社區支援
工聯建議,關注長者精神健康,尤其加強了解獨居長者身心健康狀況,透過社會網絡予以支援,同時透過營造長者友善社區模式,建設便利長者的社區環境及周邊配套設施作出支援。在受訪長者中,逾三成表示在過去3個月從不上網,對網上資訊匱乏,故建議加強對他們在科技使用方面的認識。
楊淑莊和馬韻妮表示,本澳長者的就業、 經濟及身心健康狀況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解決。她們指出,近年不少長者尤其獨居人士面對各種生活上的問題,對照顧和支援服務的需求增加,心理健康問題更受關注;二人建議,政府增加社區精神健康外展隊伍的服務和團隊構建,並透過家人和鄰里之間多關心獨 居長者的狀況,助他們適時尋求支援。此外,二人建議政府須加強對長者的支援網絡,構建長者友善社區,鼓勵從「長者角度、長者參與、適合長者」原則,重點關注優化社區環境、支援服務等長者政策,以針對地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服務,讓長者更健康和尊嚴地生活。
促進一步研究長者就業措施
李靜儀表示,由於不少有就業意願的中高齡人士和長者面對就業困難,例如存在因年齡偏大或缺乏相應技能而難以入職,或面對收入不足等經濟困難。她建議當局,應重視中高齡和長者就業或經濟狀況問題,給予政策支持,包括參考鄰近地區包括台灣和香港近年都有促進中高齡人士就業的法律或專項就業計劃,進一步研究有助推動本澳中高齡人士和長者就業的措施,從發放補助津貼、在職培訓、開發合適就業機會和推動銀髮人才服務等多方面,並應適時完善《就業輔助及培訓規章》,更全面和系統地支援有需要失業人士,建構友善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