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雲巴」與澳門的輕軌

上周香港特區政府組織訪問團,由特首李家超率領,到粵港澳大灣區進行觀摩訪問,行程主要是圍繞先進的科技應用方案。首站來到最成功的國產電動車企業 – 比亞迪進行參觀。參觀後,最令香港代表印象深刻的,是比亞迪動用近百億資金完全自主研發的「雲巴」,更提出研究引入香港使用。作為低運量城市空中軌道交通系統的「雲巴」,每列列車最高載客量550人。現時深圳坪山雲巴1號線已於去年(2022)年12月28日投入使用,該路線全長8.7公里,將兩條地鐵線、兩條城際鐵路線、兩條高鐵線連接起來。雖然比亞迪的總部設在深圳坪山,但首條投入使用的「雲巴」的路線卻是早於2021年4月16日運作的重慶壁山區的雲巴示範線,全程15.4公里,作為城市支線,將1號地鐵站與成渝高鐵站連接起來。預期未來深圳、重慶還會增加「雲巴」的路線。 其實,亞迪「雲巴」與我們澳門的輕軌是同類型的運輸系統,都是以膠輪行駛於高架軌道之上,電能驅動,支持無人全自動駕駛,採用4.5G/4G(LTE)無線專網技術,最高時速也是80公里。但兩者的技術存在研發先後的差距,例如「雲巴」採用比亞迪最負盛名的刀片電池,只需1小時便充滿電池,足以提供200公里的續航力。當電量低於10%時,智能控制大腦會指示「雲巴」自動進入充電站充電。在車輛制動時,也能將能量回收並儲存到電池;得益於中國電動車技術的蓬勃發展,這些電機技術比早十年技術的澳門輕軌先進得多。輕軌是採用第三軌直流電驅動,需要在沿途佈置供電網路,無疑建設和維護成本會較大。由於「雲巴」的軌道結構更簡單,所以施工期得以更短;以重慶「雲巴」為例,由2019年2月開始施工,到真正投入載客營運,僅26個月而已!要知工程的長短直接與建造成本掛勾成正比,不單能節省大量的開支;更因能夠早日投入服務,盡快紓緩交通問題,達到便民的目的。整套「雲巴」方案不單只是車輛和軌道,更通過跟華為的合作,可以達到幾乎完全無人運作。當中包括車輛的全自動運行,為節能而自動休眠、自動喚醒,智能調度車輛,自動出入車庫;乘客方面也能享受先進的站務系統,包括無感支付、刷臉進站,全車提供無線上網。至於性能方面,「雲巴」也遙遙領先,例如更優秀的爬坡能力,即8%的最大坡道(輕軌是少於6%),最少半徑只有15米(輕軌是30米)。作為低客量、低噪、非常節能、較低施工投入的城市高架軌道列車,「雲巴」無疑是成功。聽說現在有20多個內地城市正在考慮引入使用。可惜我們已從日本購進了不少輕軌車廂,不然果斷在澳門換用更先進、更節能的「雲巴」不失為一個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