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瑜:支持本澳高校發展 共同建設更具區域競爭力高教體系

歐陽瑜出席科大23周年校慶暨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

澳門科技大學昨舉行23周年校慶暨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出席該活動時表示,特區政府將建成更完善和更市場化的高校運作機制,建設更多特色品牌學科,並將透過支持本澳高校發展,共同建設更具區域競爭力的高教體系,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積極推動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門科技大學昨假大學R座綜合教學大樓綜藝廳舉行23周年校慶暨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典禮同步在線上進行直播,來自全國以至海外的嘉賓共同參與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中聯辦副主任嚴植嬋等嘉賓出席並主禮。

典禮上,澳科大向馮國經博士、王恩哥教授、趙玉沛教授、霍震寰、彼得·杜赫提教授(Prof. Peter Doherty)、村上春樹先生(Mr. Haruki Murakami)共六位世界傑出人士頒授2023年榮譽博士學位。由於疫情原因,去年大學的榮譽博士頒授典禮無法如期進行,因此典禮亦向李羅權教授、沈向洋教授、蔡瀾、吳為山教授、周忠和教授、郝平教授、羅伯特·薩繆爾··蘭格教授(Prof. Robert Samuel Langer)及安德魯·邁克爾·斯賓塞教授(Prof. Andrew Michael Spence)共八位世界傑出人士頒授2022年榮譽博士學位。

頒授典禮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對科大教育貢獻予以肯定

歐陽瑜致辭時表示,澳門科技大學自2000建校以來,一直緊貼澳門和國家的發展所需,配合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在人才培養和科研方面,均取得良好發展。至今已成為澳門、全國以至全球其中一所具相當影響力的綜合型大學。今年,大學更成功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全球250強之列。澳門科技大學近年亦逐步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其中「控制科學與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國際排名更持續上升。與此同時,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支持高校培育各類科研人才,特別是在中醫藥、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加強產學研的開發,實現產學研有機融合的發展模式。本年度的施政方針,特區政府提出積極推動本澳高等院校與深合區乃至大灣區的企業、院校機構等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澳門科技大學也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設立了「澳門科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利用研究成果促進產業多元發展。她期望,科大繼續為本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建設提供動力,把握發展機遇,培養心懷家國、德才兼備的高質素人才。

建設本澳更具區域競爭力的高教體系

她又表示,去年,「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人才紅利」將成為國家下一階段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澳門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一員,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下,特區政府將進一步加強人才方面的建設,而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柱,政策的中長期規劃尤其重要。由此,特區政府透過頒佈《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制定高教發展的願景和目標,以及將建成更完善和更市場化的高校運作機制,建設更多特色品牌學科。未來,特區政府一如既往重視優化澳門高等教育範疇的工作,並將透過支持本澳高校發展,共同建設更具區域競爭力的高教體系,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積極推動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科大﹕致力擴大科研創新和創業的視野

科大校長李行偉致辭表示,科大創新工程學院在路環工業區創建了一座佔地約一萬平方米的科技研發中心,將全力打造跨學科創新平台,該科創中心亦將促進機器人手術、開發醫療保健新型OLED 材料、研發先進IC晶片製造等領域的創新和創業發展;也完成了大學醫學院、藥學院及中醫藥學院的重組工作,成立新的醫學部,實現有效的資源共享和跨學科協作,以促進前沿領域跨學科的大規模研究,以及早前拜訪了葡萄牙、西班牙和韓國8所頂尖大學並與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為即將舉行的「海岸帶環境科技創與可持續發展國際交流論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是對上周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水大會的積極回應,旨在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並解決氣候變化適應的問題,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澳科大亦與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培育人才。通過這些合作,大學致力擴大科研創新和創業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世界的理解。

結合科技發展與學科

2022年榮譽博士代表沈向洋博士致感謝辭時提及ChatGPT。他指,雖然這項技術還不算完善,但已經使人類能利用大量此前未利用到的散落的數據。發揮人工智能的强大潜能並且會改變人類的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沈向洋還表示,將科技持之以恆的信念以及不斷追求奮勇向前,就是做學問的不二法門。澳科大履行職責義務,以新技術、新思維引領各位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2023年全體榮譽博士代表馮國經博士致答謝辭時提到,跨學科研究和學習是應對當今全球化挑戰的重要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經濟和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不同學科領域和合作和交流,從而推動知識的共享和創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