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經濟新浪潮:從幕後破圈到台前領航,文化新業態激發消費新增量
11月22日至23日,澳門「貓耳聲刻」限定版演出在澳門倫敦人綜藝館內成功舉辦。《魔道祖師》《天官賜福》等知名IP參演,路知行、蘇尚卿、陳張太康、姜廣濤、袁銘喆(以上為部分嘉賓,排名不分先後)等聲音演員參與出演。

目前,隨著聲音技術的提高,以及聲音文化不斷深入人心,聲音在更多領域拓展它的使用邊界,通過基於大語言模型的語音、語意識別技術,一位福建大理石廠商用自己從未學過的阿拉伯語,向國外客戶介紹產品;在重慶南岸區博物館,一部講述文物南遷歷史的廣播劇《守護》上線3天便收穫數萬播放量;紹興越城的陸游文化周上,遊客們沉浸在詩詞聲音劇場中,與放翁共情共鳴。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場景,共同指向一個正在崛起的趨勢——聲音文化與技術的結合正突破傳統的邊界,從傳播方式到內容形態,從產業模式到市場規模,都在發生深刻變革。
聲音可視化,掀起體驗新革命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聲音作為一種即時的傳播模式,由於缺乏具象化的可視化表達,往往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何「讓聲音可視化、優視化」成為聲音文化領域的重要課題。
其中,不少博物館選擇用聲音+文旅,拉近文物與觀眾的距離。比如今年11月在黃岩石窟舉辦的「星空朗讀」活動,主辦方採用行進式觀演與沉浸式交互模式,以「『石』空詩旅千年回響」為主題,以黃岩石窟這處「天然劇場」為載體,通過「石頭」這一核心意象串聯全程,設置「石之骨——石之美——石之魂」三大篇章,用朗讀、歌舞、情景劇等多元藝術形式,串聯起了採石文化。

也有部分企業在探索聲音+舞台劇的新表演形式。貓耳FM就是線下聲演劇的先鋒探索者。
幾年前,貓耳FM曾在傳統廣播劇以語言、音樂和音響為組成部分的基礎上進行過改良,將配音演員帶到台前,根據劇目的不同,在配音與肢體動作表演的比重上做出了調整,形成了聲演劇的雛形。
有的劇目以配音演員配音為主、輔之以小幅度動作和走位示意。有的劇目則是配音演員盡量還原原作中人物的行動。這樣的舞台形式介乎話劇和純聲音表演之間,被稱之為
「聲演劇」。
本屆「貓耳聲刻」限定版在此前聲演劇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傳統廣播劇在舞台上的呈現模式,通過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對廣播劇片段進行了實景渲染,讓聲音在舞台上變得更加可視化,增加了IP的”觸感”。
聲音成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媒介
「貓耳聲刻」限定版演出來到澳門,也是看中了澳門獨特的地理位置、包容的文化交流通道。聲音文化通過澳門這扇窗口,讓海外用戶也能感受到中文廣播劇的魅力。
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聲音文化的傳播力正在迅速擴大。廣播劇作為聲音文化的重要載體,已從單純的線上收聽,走向線上線下聯動傳播。

在「貓耳聲刻」之前,貓耳FM曾與南岸區博物館聯手推出過一部原創廣播劇《守護》,通過將文物與廣播劇結合的方式,吸引到了更多遊客。活動期間,館長胡娟表示,通過與貓耳FM的合作,博物館的內容不再局限於展廳中的圖文與實物,而是化身為可聽、可感、可流傳的聲音故事。
事實證明,無論是線下演出還是文旅合作,廣播劇在線下的落地與跨界結合,具備傳播度與吸引力,未來,以廣播劇為代表的國產聲音文化很可能以線下聲演、文旅結合為起點,走向更遠的城市地區。
線下聲演不斷擴大國產聲音文化的影響力的同時,也在強化用戶們的國產聲音文化自信。播客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裏就是力證。
播客是新興的信息公開的有效渠道。石首市人民檢察院創作的《周末廣播劇場》欄目,自2022年8月開播以來已刊發146期,累計閱讀量突破百萬人次。該欄目不僅每周末在省、市和石首市院專欄固定播出,還於2024年6月上線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湖北之聲》《長江說法》欄目。
對普通人來說,播客是展現自我,汲取知識,放鬆娛樂最簡單,最養眼的方式之一。
近年來,播客再度走進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跨界人士如脫口秀演員、主持人甚至普通打工者,都在小宇宙、喜馬拉雅等聲音平台上創建自己的賬號,用聲音分享故事。
對配音演員來說,他們也能借助聲音的力量,從幕後走向台前,通過BW漫展、線下CV見面會等活動,讓大眾更直接地感受到聲音的魅力。
影響力,情感與市場的雙重價值
聲音文化的影響力體現在情感與市場兩個維度。在情感影響方面,線下聲演為喜歡聲音文化的用戶打造了一個烏托邦。線上的視頻播客也正成為流行於”聽客”之間的熱門趨勢。
在市場影響方面,隨著國產聲音文化的傳播範圍越發廣泛,它也在變相帶動著聲音經濟的發展。數據顯示,其市場規模已從2019年的10.5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104.4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185.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9.5%。
未來,以廣播劇為代表的声音文化將在線下聲演的基礎上,繼續發掘更多元化的可視化形式,探尋聲音文化出海的更多可能性。
在當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年輕群體們正在不斷尋找能夠讓生活節奏慢下來的娛樂方式,借助聲音找到深層的精神棲息地正是其中的一種熱門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