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IT應用系統開發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南沙舉行

中央駐澳辦廣東聯絡辦二級巡視員李國文(右7)、南沙區委統戰部副部長黃汐(左5)與澳門賽區代表隊伍大合照

由廣州市科協、深圳市科協、香港青年IT網路聯合發起,廣東省高性能計算學會、廣州市大灣區智能科技人才聯合會共同主辦,中山大學、粵澳國際產業融合發展青創基地(南沙)、廣州南沙創享灣TIMETABLE粵港澳創新創業基地聯合承辦的「第十屆粵港澳大灣區IT應用系統開發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22日在廣州市南沙區創享灣成功舉辦。澳門賽區表現出色,其中澳門大學「心理鴨—IP 賦能•心理療愈 AI 智能體平台」和城市大學「慧心影賦—冠脈造影智慧識別診斷系統」榮獲特等獎(銀獎),澳門大學「十夕生活 APP」獲得二等獎。

大賽得到了香港青年IT網絡、澳門國際科技產業發展協會及深圳、佛山、肇慶、江門、惠州、東莞、韶關、湛江、汕尾等地科協的鼎力支持,吸引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逾百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及優秀學生代表參與總決賽與頒獎典禮。總決賽評審專家組由中山大學軟體工程學院餘陽教授擔任組長,成員包括中山大學、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電信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信尚安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7位專家。來自香港、澳門、廣州、佛山、東莞、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40支隊伍通過作品陳述、系統演示、專家質詢、海報展示及視頻推介等環節展開角逐,最終評選出金獎1項、銀獎3項、銅獎7項,其餘隊伍分獲一、二等獎。大賽還頒發了技術創新先鋒獎、高價值項目獎、團隊協作卓越獎、市場潛力新銳獎、可持續發展貢獻獎、優秀指導教師獎及優秀組織獎等專項榮譽。

廣州市科協國際交流部部長何顯平代表發起單位和支持單位致辭。粵澳國際產業融合發展青創基地(南沙)創辦人兼董事長李彩紅代表承辦單位致辭,並介紹南沙基地及澳門青年發展創新創業情況。廣東省高性能計算學會副理事長李中華教授作大賽工作報告。專家組組長餘陽教授宣讀大賽的獲獎名單,並進行專業點評,獲獎師生代表現場分享參賽心得。中央駐澳辦廣東聯絡部二級巡視員李國文、中共南沙區委統戰部副部長黃汐,南沙區科協副主席陳願、南沙區科技局二級調研員單紅等領導專家出席典禮,為獲獎者頒發證書並合影。

李彩紅

2025年適逢大賽十周年里程碑。歷經十年發展,賽事實現從試驗田到規模化、從競賽平台到創新創業教育陣地的轉型升級,構建以廣州為主中心,深圳/香港/澳門為副中心,佛山/肇慶/東莞/江門等城市為內環,韶關/湛江/汕尾等城市為外環的「一主一副兩環」科技交流網路。大賽多次成為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品牌活動,2022年入選《「十三五」期間海峽兩岸及港澳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典型案例集》,為廣州市唯一入選項目。2025年11月7-9日,36項優秀作品在ACIRA2025國際會議上展出,獲國內外專家高度評價。

第十屆大賽設置10個賽區(賽道),吸引1,500餘人報名,提交322個項目,覆蓋近60所高校和11家企業,近500名專家參與指導。40個晉級總決賽的項目緊扣大灣區產業需求,涵蓋人工智慧、機器人、低空經濟、智慧醫療等近30餘個智能科技領域。

本屆賽事獲多個地市科協、澳門國際科技產業發展協會、香港大專青年新力量等機構協辦支持。其中,9月20日在澳門成功舉辦了分賽區比賽,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中山大學科技園等單位參與了各分賽區指導,百應科技、廣東信尚安物聯科技、天意有福科技為大賽提供資源保障。

大賽通過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整合、開放式選題、多元化評審等機制,從創意設計、創新實踐、創業企業三賽道甄選優質作品。十年實踐表明,賽事已成為大灣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補充、青年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平台、跨城市科技交流的橋樑,未來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新生力量。

門大學「心理鴨—IP 賦能•心理療愈 AI 智能體平台」和城市大學「慧心影賦—冠脈造影智慧識別診斷系統」榮獲總決賽特等獎(銀獎)
澳門大學「十夕生活 APP」榮獲總決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