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為完善的無障礙社會環境

政府下階段「2026-2035年康復服務十年行動計劃」,聚焦身心康復、發展潛能、支援保障及共融環境4個範疇,並以智能科技、無障礙建設和社會共融環境為重點方向,支持殘疾人士獨立生活與社會參與,有社會意見建議制定本地無障礙法律,確保私人場所落實無障礙要求;同時可引進內地先進助殘科技。

制定本地無障礙法律是確保政策目標落地的關鍵一環,只有通過立法明確私人場所的無障礙建設責任,不僅能消除物理環境的障礙,更能從制度層面確立「通用設計」原則,讓殘疾人士在就醫、就業、消費等日常場景中享有平等權利。此舉亦能推動社會觀念轉變,使無障礙從「附加福利」轉為「基本標準」。

此外,引進內地先進助殘科技可為康復服務注入新動力。近年來,內地在人工智能、智能義肢、遠程康復等領域成果豐碩,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合作,引進並本土化這些技術,能大幅提升殘疾人士的生活質素與社會參與能力。

無障礙環境的完善需結合城市規劃、交通管理與數字化建設,科技應用則需醫療、教育與社會服務領域的配合。政府應牽頭建立多方協作機制,確保政策資源精準覆蓋不同障礙群體的需求。

完善「2026-2035年康復服務十年行動計劃」,既是機遇也是責任,通過法治建設掃除參與障礙,借助科技創新釋放個人潛能,才能逐步消弭社會隔閡,築起一個「平等參與、人人可及」的共融未來。

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