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澳門經濟多元困境:澳琴聯動是關鍵

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指出,當前澳門經濟呈現「冷熱不均」之態,復甦成色大打折扣,此番分析既客觀梳理現狀,更直指澳門長期以來的結構性難題。

其中,「澳琴聯動不足」成為制約澳門產業多元的關鍵瓶頸。在政府推動的「1 + 4」產業政策中,綜合旅遊休閒業仍是經濟支柱,而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等四大新產業,雖有進展,卻多集中於橫琴深合區,對澳門本地經濟的拉動僅體現在10%的GDP佔比,對居民就業的惠及程度更是有限。這種「產業外移」與「本地受益不足」的割裂,使得「橫向多元」遠不及「縱向多元」順暢,經濟韌性提升亦成空談。

要實現澳門經濟多元跨越,重構澳琴產業聯動機制勢在必行。產業聯動方面,需建立「橫琴產業—澳門就業」傳導鏈,推行「琴澳職業資格互認清單」,降低跨城就業成本;設立「澳資企業橫琴分部補貼」,推動「澳門研發 + 橫琴生產」。打造跨境消費「雙循環」場景,試點「琴澳消費一卡通」,建設「澳門品牌橫琴展銷中心」。同時,強化新產業對本地就業的輻射,要求橫琴重點項目預留崗位給澳門居民,推動「中葡平台」功能落地。

在優化產業結構上,一方面推動「旅遊 +」向縱深發展,實施「過夜遊客倍增計劃」,設立「演藝之都專項基金」;另一方面加速新產業「落地生根」,在中医药、現代金融領域推出扶持政策。此外,構建青年創新創業生態,擴大「青年創業啟動金」規模,實施「校企雙導師制」。

當然,強化政策保障與數據監測亦不可或缺。建立「經濟平衡指數」監測體系,深化「橫琴—澳門」政策協同。唯有如此,通過社區消費激活、澳琴產業聯動、新業本地扎根,澳門經濟方能從「單點突破」轉向「全域開花」,實現從「小而美」到「小而強」的華麗跨越。

牛一